前 言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等。全球人群约半数为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者。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幽门螺杆菌列为I类致癌因子(为人类胃癌的肯定致癌因子),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措施。
中国胃癌疾病负担重,尽管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显著的下降,但总体仍处于高感染水平,且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水平及关联疾病构成差异大。随着中国卫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迅速增长,开展病因预防和干预为主的重大疾病防控时机逐渐成熟。
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健康至上、预防为主”理念,尤其关注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恶性肿瘤的防控,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思路上来,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对癌症的早期筛查、规范治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提高人民群众认知水平和医务人员业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幽门螺杆菌防控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人群寿命,特编写和发布《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
一、幽门螺杆菌
(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
胃内的高酸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虽自20世纪初起不断有胃内存在微生物的报道,但胃内作为一个细菌难以定植环境的概念始终统治着学术界,包括消化性溃疡等胃内常见疾病也均未与感染因素相关联。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J.Robin Warren和Barry J.Marshall首次从患者胃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螺旋状”细菌,命名为“弯曲菌样微生物”。1984年将其命名为“幽门弯曲菌”。1989年,“幽门弯曲菌”被更名为“幽门螺杆菌”。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J.Robin Warren和Barry
J.Marshall,以表彰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打破了维持多年的胃内无菌观点,揭开了人类认识和防治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新篇章。开展相关的研究为认识胃内和全身相关性疾病打开了全新视野,在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认识、诊断、治疗和相关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二)生物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苛养菌,体外分离培养对所需气体环境、营养条件要求苛刻,且生长缓慢。一般在37℃微需氧条件下培养48~72小时才可长成针尖状菌落。
幽门螺杆菌是微小的螺旋状革兰阴性菌,典型培养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呈S形、C形或海鸥状,体外延长培养时间、营养缺乏或在抗生素压力下菌体可发生球形变。菌体末端有成束鞭毛,在细菌运动中起关键作用;无明显荚膜,不产生芽孢。能产生丰富的尿素酶、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可用于鉴定菌种及建立相关的诊断方法。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长度约1.6Mb,编码基因约1600个。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中很多基因在定植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尿素酶基因簇(主要为ureA、ureB)编码尿素酶使其得以在短时间内耐受高酸性环境;flaA、laB等编码鞭毛使其具备较强运动能力;babA、sabA、hopQ等编码黏附因子,在完成黏附定植及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acA和cagA分别编码2种重要毒素,与致病密切相关。vacA基因在所有幽门螺杆菌菌株中存在,但其编码的致细胞空泡样病变毒素只在部分菌株中表达。cagA基因位于基因组致病岛cagPAI中,cagA基因编码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可通过cagPAI编码的幽门螺杆菌IV型分泌系统,注入细胞内并引起一系列分子水平的改变和细胞病变。cagPAI阳性菌株比阴性菌株具有更强的毒力,几乎所有东亚地区分离的幽门螺杆菌菌株都存在cagPAI。幽门螺杆菌已与人类共存数万年或更久,为适应不同宿主环境,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呈现高度异质性和多样性,在不同人群和地域间存在
显著差异。基因(组)分析对认识与人类长期共进化过程中的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并被成功用于世界范围内的人类迁徙分析。
(三)感染流行病学
幽门螺杆菌是已知伴随人类历史较长的感染细菌之一,在人类各种传染病病原体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的感染人群规模之大、感染持续时间之久都十分惊人。幽门螺杆菌全球感染率约为50%(18.9%~87.7%),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感染率有较大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条件相关,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比发达国家更常见。饮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受教育水平低、拥挤的居住环境、较差的卫生条件、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
66.4%之间,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儿童。
1.传染源
人类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唯一自然宿主,传染源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尽管在个别动物体内也有检出的报道,但不构成对人类感染的明显风险。
2.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水源性、食源性和医源性传播等也是受到关注的
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感染者的呕吐物、咀嚼食物以及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消毒不彻底的内镜操作等医源性途径传播。
家庭内传播是新发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径,家庭成员之间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咀嚼喂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增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提倡分餐制,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等,有助于防止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间的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类对幽门螺杆菌普遍易感。免疫功能受损的人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性,某些人可能具有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更高的遗传易感性。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83-2018年35年间由60%以上降至50%以下,低年龄组感染率下降更为明显。不同地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及强度不同,中国不同人群感染率变化程度也不一致。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