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居指数报告.pdf

本报告由【同济大学数智生活实验室】(Digital Living Lab)、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共同制作。报告中文字、数据受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除报告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及其他公开信息,报告所有权归同济大学数智生活实验室所有。未经事前书面允许,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报告进行加工和改造,欢迎转载或引用。如有转载或引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注明出处。

研究成果源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等跨学科团队,以数智技术赋能文化、商业和旅居生活,探索城乡交互和健康生活的相关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城市。截至2023年9月30日,国务院已将143座城市(含市、县和区)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

城市的宜居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亦不例外。历史文化名城既是保护对象,也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区域。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不但要实现风貌保护,也要关注并改善城市的宜居性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宜居性改善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便利设施等,以吸引更多人才与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然而,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宜居性建设与历史遗存保护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重要挑战。由于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强力推进,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整体环境风貌遭受了相当严重的破坏。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出现“大拆大建”、甚至“拆真建假”的不良现象。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100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将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18个仅有一处历史街区,近一半历史文化街区不合格。

基于以上情况,实验室团队综合考虑了名城的宜居性和保护开发情况,选取了名城、生态、生活等十项指标类型,采用数据量化手段,在公共数据平台及社交媒体上采集各名城的多模态数据,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结合专家分类评价,最终计算出14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居性评分。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查阅下载3万+精选资料,年享1万+精选更新

(星球内含更多未发布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