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高温、热浪、洪涝、山火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23年,连续3年出现的拉尼娜现象结束,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温升高,7月达到“厄尔尼诺“状态,助推当月出现自历史记录以来的全球最高气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
2022:气侯变化减缓》提出,全球最迟需要在2025年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在2030年前减排约43%,2050年初期实现净零排放,才可能在本世纪未将温升
控制在1.5℃左右’.
为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大幅增加的复杂形势,中国于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并逐步确立”1+N“政策体系。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²,再次强调“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在国际上,欧盟陆续出台《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orporate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等多项政策。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2023年6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
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³也明确提出,企业应披露范围1、2、3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为减少价值链排放制定的行动方案和目标、供应链潜在气候风险及应对措施等信息,以提升供应链气候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为企业全面思考和制定去碳战略等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学和思考框架。
《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已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做出碳中和承诺。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主要经济体持续将关注重点转向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安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继2021年出现大幅反弹后,2022年再次创下新高*。
为引导和激励中外企业落实气候目标,特别是针对供应链温室气体减排的承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于2018年启动气候行动项目。2023年,IPE连续第六年升级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方法学,并将评价范围扩展至22个行业的742家企业。
在本期评价中,我们看到中外企业正在提速气候行动,公开披露气候方针、组织层级碳排放数据、全价值链气候目标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更多企业披露了自身运营及供应链减排项目,引导供应商自主开展碳管理。近百家中外领先企业利用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创新解决方案,提高供应链碳管理效率,推动供应商绿色低碳转型。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