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深度分析:从技术角度深度剖析国内医用内窥镜行业投资.pdf

目前情提要:上回我们全面对国内医用内镜行业的市场规模和长期空间进行了勾勒,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2030年后,我国医用内镜市场规模在招采端将有望超过500亿元,复合增速约在10%,对应内镜设备保有量的空间约在3倍以上。本期,我们将对行业技术面进行全方位梳理,进一步看清行业演进的趋势与方向。

目硬镜:在竞争趋于激烈的行业生态下,技术向高端化迭代速度更快。

硬镜生态系统整体偏向开放,产业链模式成熟且完善,中游制造

商通过上游+下游完整的供应链即可实现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行业内玩家数量较多,拿证难度和技术壁垒相比软镜整体更低。普通产品竞争的激烈化也使得硬镜市场快速向更高端迈进,从由2D走向3D,清晰度方面也向更加高清的4K迭代。纵观硬镜的发展,技术的演进表现为以下方面:在信号处理上逐渐引入Al进行更高维度的图像处理分析;在图像传感器上CCD逐步被CMOS替代;在传统白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荧光内镜发展。国产龙头好风凭借力,有望通过借助新一代技术实现自身竞争优势,未来硬镜市场份额预计会不断向头部国产企业集中,与此同时也将存在众多中小国产厂商分布在不同的细分赛道,行业呈现中心化(头部集中)和分散化(细分赛道厂商林立)共存的格局。

目软镜:基础门槛更高,融合多学科和多技术领域,中游厂商对生产环节具有高整合度。

> 医用软镜是融合光学系统设计、图像处理算法、电子成像、精密加工制造、软件开发应用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交叉行业。作为复杂的光、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医疗设备,软镜产品零部件的设计和加工需要更高的精密度,需要的核心部件包括不限于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镜体部件等,加工、组装过程中实际所需要的零部件数量众多,乃至不同型号产品同一部件采用的零部件规格亦有差异。因此,不同于硬镜成熟的上游供应链,软镜厂商往往对生产环节具有较高的整合度,会将关键部件的生产更多掌握在自身手中。

>在技术趋势方面,除了要进一步解决机电和图像算法处理的问题,软镜核心技术还集中在超声、放大、电子染色技术等图像处理功能以及镜体操控的灵活性。展望未来,业内主要公司通过对

临床医工合作的持续探索,将对产业链上的多模块和零部件进行自主研发与制造,推动产品技术快速更新迭代。

目在如今医用内镜行业多重技术和工艺不断融合、新一代产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国产龙头抓住窗口期发力的机会,有望不断缩小与一线外资厂商的差距,中长期实现赶超。

在我国超过30年的医用内镜发展历史中,国产公司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头部企业在部分医用内窥镜细分领域同时实现了质和量的突破,在图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核心性能指标上逐渐赶上进口厂商的中高端产品,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中游的整机设备生产至下游的产品品牌均逐渐占据一定比例。同时,医用内镜也是一个充分展现技术活跃性的赛道,技术创新与融合不断涌现,这为国产龙头提供了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窗口。例如,4K高清成像技术与3D技术结合,可帮助临床医生观察体内组织与器官细节,提高图像清晰度;与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为外科手术提供强大的导航功能,从而降低手术风险;与更多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诞生出功能更丰富、技术更强大的内窥镜,如超声内窥镜、共聚焦显微内窥镜、胶囊内窥镜、内窥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此外,还可融合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开发出计算机辅助的半自动诊断系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实现精准诊疗,以获得最佳疗效,提升时间、资源和费用的利用效率。

目投资建议:建议关注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占率近年来在不断提

升的国产龙头:(1)硬镜:迈瑞医疗、海泰新光等;(2)软镜: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

国风险提示:行业政策端风险;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