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能源转型上升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成为国际性话题。在此背景之下,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已逐渐成长为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成为推动国内新能源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力量。而在产业高歌前进之余,疑问与质疑也紧随其后、不曾消退:
为什么要发展光伏产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寻找可替代、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势在必行。特别是随着欧洲电、气、油短缺问题持续,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加快,更加突显能源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回看国内局势,根据2023年初国家发改委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远高于欧盟。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能源供应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远来看,结合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碳关税、碳壁垒蠢蠢欲动,世界经济格局与产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塑,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的进度就是抢占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从短期来看,当前正处于新冠疫情之后各行业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将带动能源需求增长,区域性、时段性的能源供需矛盾将有所突显。
综合上述内外发展两方面的需要,我国紧跟能源转型步伐刻不容缓,又因光伏无需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发电供电、建设周期短,以及我国“太阳能资源大国”的地理位置、政策、技术等多重优势,发展光伏产业、推动国内能源结构调整十分有必要。
光伏产能“消化不良”了?
光伏产能过剩的说法由来已久。以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料为例,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硅料产能将达210万吨,而市场需求预计为110万吨,同时预测下游今年装机规模约为350GW。从数据看,尽管今年第一季度装机规模超过预期,但出货量也已相应上调为470GW-500GW。即便如此,当前光伏产业链的产能与终端需求对比,产能过剩确非空穴来风。
一边是“过剩”声调不断,而另一边,龙头企业却又扩产举措不停,如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分别于今年5月、6月公布产能加码计划等。如此怪象,究其原因可从两方面看:
·其一,光伏制造业是一个需要依靠硅基原材料持续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行业。随着创新与迭代,企业拥有更低成本优势的先进产能,“过剩”困扰自然化解。某种程度上,龙头企业持续扩张与内卷的行为更像“以战去战”,即通过快速扩产优化产能击败竞争对手的产能。
·其二,随着产能过剩与产能扩张持续,行业内洗牌与重塑势在必然,将促使产业优胜劣汰;从最初原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到如今国内光伏各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占有率已位居世界前列,对比之下,国内市场仍有较大挖掘与发展潜能。
总结来看,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将随着行业洗牌以及国内市场打开逐步消除。
光伏产业难在何处?
在能源革命的声潮中,能源转型的过程是“新”与“旧”、“破”与“立”的交替。光伏产业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备一定竞争实力;而在持续发展与完善进程中,光伏产业想要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培养一支精专的光伏人才梯队是重中之重。
根据行业预测,截止2023年初,国内光伏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约300万人,自2022至2025年年均新增需求约10万人,而目前实际年均新增人才供给量仅4万人,人才供给面临很大缺口。该现状从求职方与用人单位双方均得到不同程度印证:
·据某知名太阳能公司负责人表示: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的应用领域愈来愈广,但是专业对口的人才太少了,每年缺口约有20万;
·苏州某光伏企业新入职员工表示:自己虽然是机械设计出身,但因为此前有短暂从事过光伏相关的研发,所以相较于0经验的职场新人,整体求职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为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光伏企业不得不向隔壁赛道“借人”,例如先招用电子、化工等专业人才,再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内部培养;此外,一些头部企业通过与院校合作,进一步从长远角度为行业培养专业对口人才、持续输送高端人才开辟了道路。
总览国内绿色转型“先立后破”的主旋律,光伏行业毫无疑问也将秉承此方针。与此同时我们也坚信:在持续探索与创新过程中,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源源动力,其优先级应始终位于产业发展各要素的前排位置,故有:产业当立,人当先立之。
基于此,锐仕方达从薪酬数据角度解析光伏产业发展面貌,以期对光伏企业及从业人员有所借鉴与启发。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