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白皮书不断变化的科研合作环境.pdf

人们普遍认为,未来的研究发展在于合作。任何一家科研机构都不可能独立应对重大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产和全球卫生)。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广泛开展国际与跨学科合作。随着合作的日益常态化,学者们能够共享资源、交换观点并激发创新,最终推动研究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上述优势外,科研合作还能增加引用率和影响力,提升大学排名和声望。毫不意外的是,如今科研合作仍在迅速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合作类型的多样化,包括同一机构中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又可分为地方层面、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学术界与产业界,或学术界与社会团体的合作;不同类型的合作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科研机构应承担起应对这些复杂情况的责任,助力合作事业的成功。

对科研机构而言,合作可以发生在各个层面:从单个研究人员和研究项目,到涉及不同研究团队和学科领域的方案,再到总体战略合作方向。

这份白皮书汇集了施普林格·自然五位内部专家的见解,探讨了近年来科研合作环境的变化,分析了研究机构是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战略方针适应并推动这一变化的。

首先,受访者讨论了他们近年来所注意到的合作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下文概述了部分重点内容。

合作日益复杂

Rong指出,对合作益处的普遍认同让科研合作成为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天然选择”。另外,新技术的发展使在线沟通更为简便,促使合作数量大幅增加,且涉及到更多国家和地区、更广泛的作者群体,以及催生了更加多样的合作类型。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所有学科领域中每份出版物的平均作者数一直在稳定增加。《自然》基于Dimensions数据库的一项分析发现,2001至2020年间,国际合作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从14%提升至24%,涨幅达10%²。到2021年,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合作占国际合作的30%,占所有论文的7%。在学术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社会团体合作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详见后续章节)。

科研机构有必要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合作环境,在战略层面发现潜在的合作领域,同时确保为研究人员提供支持,帮助他们管理愈发复杂的合作项目,应对与之相伴的科研经费和法律流程中的细微差别。

世界上最重大的挑战都是全球性的、跨学科的

科研合作对于解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等最为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必不可少,这是所有受访者都强调的一个关键点。正如Simon所说:“国际合作能连接拥有不同视角的科学家和学者,对比整合不同国家的数据,从而获得全球视野。”

虽然国际合作早已成为科研机构的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许多大学排名和评估指标中的重要因素,但跨学科研究却迟迟未能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3。然而,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在与SDG相关的研究中,学科交叉正在成为主流,而且那些过去合作程度较低的人文社科如今格外受到关注。Ikuko表示:“在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层交流时,我发现全球挑战增加了对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人员的需求。”

这些观察结果得到了近期一项SN Insights数据库分析的支持。这项分析发现,关注可持续性的出版物中超过60%都是多学科或跨领域的,其中人文社科占比很高。有趣的是,可持续性研究合作大多发生在一个国家内,跨国合作仅占一小部分。这表明,研究机构应当在追求SDG的同时对全球合作给予更多关注。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查阅下载3万+精选资料,年享1万+精选更新

(星球内含更多未发布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