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甘肃:从“苦瘠天下”到“风光大省”.pdf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东通陕西,西达新疆、青海,南瞰四川,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形似如意,狭长而贫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自然条件艰苦,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2022年甘肃GDP达到11202亿元,排全国倒数

第五,人均GDP仅接近4.5万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一。相比经济地位,甘肃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河西走廊自古便是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冲,时至今日仍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国内交通、能源、物流的战略大通道,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段。甘肃能源结构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风光优渥”的突出特点,特别是风能、光能资源丰富,资源有效储量

分别为2.37亿千瓦和1亿千瓦以上,分别位居全国第五和第三。

受地形、气候、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之远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位置,甘肃除能源开发及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传统资源依赖型产业外,其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叠加传统支柱产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影响,总体上甘肃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下游位置。经济形势反映到财政方面,集中体现为:全省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传统支柱产业贡献税收占比较高,省内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偿债压力逐年增

加。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为甘肃省发展进一步拓宽空间。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更应落实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产业转型发展的财力保障。同时全面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落实化解债务措施,严格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21》《中国税务年鉴2021》分析甘肃省财政体制和税源结构,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对全国财政的净贡献来看,甘肃省需要中央财政给予净补助,规模位居全国中游。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黄金通道,中央对甘肃的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规模较大,2020年中央财政对甘肃的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规模达到3025亿元,排在全国第15名。从相对规模来看,中央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占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约为345.9%,弥补了甘肃92.0%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为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2020年甘肃对全国财政的净贡献为负,位居

全国倒数第六位,需要中央给予2276亿元的净补助。

第二,从省级财政来看,甘肃省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市县财政实力较弱,省本级留存比例较高,并通过转移支付为发展较慢的地区提供支持。除特定行业外,甘肃省创造的增值税在中央、省级、市县的分配比例为50%、15%、35%,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中央、省级、市县的分配比例为60%、20%、20%。资源税按属地征收,各级按比例分享,其中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酒泉五市及所属省直管县省级分享50%,市县分享50%;其他市州及所属省直管县省级不参与分享,全部作为市县收入。在此基础上,甘肃省为充分调动各地招商引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对于2021-2025年期间市县新引进企业缴纳增值税省级分享的15%部分留存市县,省级不再参与分享。从纵向收入结构来看,2021年甘肃省省本级、市本级、县(区)级及以下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占比分别为28.0%、28.2%、43.8%。

从支出层级来看,2021年甘肃省省本级、市本级、区县及以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

比分别为19.8%、16.5%、63.7%。支出结构方面,2021年甘肃省农林水、教育、社保就业、卫生健康、一般公共服务五项支出占比靠前,分别为18.3%、16.4%、14.6%、9.7%

和8.9%。

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作为国内重要的能源基地,甘肃省以石油化工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创税能力较强。整体上来看,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五大行业创税占比超八成,分别为37.6%、12.2%、11.5%、9.9%和9.5%。从制造业内部来看,作为国家重要的跨区能源输送通道和能源中转枢纽,长期以来,甘肃省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与加工等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20年甘肃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创税比

重达到17.4%,位居全国第二。此外,“兰州”卷烟作为中国卷烟名优产品,带动烟草制品行业利税超百亿元,创税占比约为8.2%。

第四,从税种来看,甘肃省创造全部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五大税种。2020年增值税贡献了甘肃创造税收收入

的41.7%,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占比分别为21.6%、12.1%、

4.1%和4.0%。值得注意的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创造的消费税占比明显偏高,

高出全国水平13.8个百分点,与甘肃石油化工业较高发达有关。尽管甘肃支柱产业——石油化工行业每年缴纳大量消费税,但消费税作为中央收入,难以直接补充地方财力。

二、甘肃财政形势:全省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各地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

第一,甘肃省财政收入总量位居全国下游,下辖地市州财政收入规模与质量总体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省会城市兰州表现较为亮眼。2021年甘肃省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1002亿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五。分地市来看,2021年省会城市兰州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276.7亿元,大幅领先其他地市州。财政收入第二名的庆阳市税收收入主要靠石油企业支撑,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5.4亿元。同为第二梯队的天水市、酒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7.9亿元和42.3亿元。其余地市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在40亿元以下,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低,仅为10.2亿元。分区县来看,兰州市城关区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亿元,排名第一;其余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小于16亿元,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排名末位,仅0.3亿元。

第二,甘肃省整体财政收入质量处于全国中游水平,收入质量和可持续性有待加强。2021年甘肃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6.6%,较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

在全国排第24名。从甘肃留存的地方级税收收入结构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土地增值税规模靠前。2021年甘肃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分别达到303.3亿元、80.1亿元、53.9亿元、49.0亿元和

34.1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45.4%、12.0%、8.1%、7.3%和5.1%。

分地市来看,嘉峪关市财政质量最高,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1.9%,张掖市税收占比最低,仅为46.1%。分区县来看,在已披露数据的79个区县中,5个区县的税收占比超过80%,财政质量较高,其中兰州安宁区税收占比89.5%,排名第一;7个区县的税收占比低于40%,财政质量较差,其中陇南市两当县税收占比30.5%,排名末位。

第三,甘肃省财政自给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财政收支矛盾较大,较为依赖中央转移支付,除嘉峪关、兰州两市外,其他地市州财政自给率均低于50%。2021年甘肃省财

政自给率为24.8%,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其中,嘉峪关市财政自给率最高,达到88.0%;省会城市兰州财政自给率也超过50%,达到57.1%。其余地市州财政自给率均低于50%,其中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财政自给率低于10%,分别为7.5%和5.1%,对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从区县来看,兰州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四区财政自给率超过50%,分别为71.2%、70.0%、60.6%、53.7%;其余区县财政自给率均低于50%,依赖转移支付,其中财政自给率最低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仅为1.7%。

第四,甘肃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位于全国下游,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处在全国中下游位置。2021年甘肃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为595.7亿元,全国排名第25位。分地市来看,兰州市、天水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超百亿,分别为182.7亿元和118.2亿元,在省内遥遥领先。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嘉峪关市和金昌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低于10亿元,

其中金昌市仅为1.7亿元,位居省内末位。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方面,2021年甘肃省土地财政依赖度达到37.3%,在31个省份中

排第19名,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处于全国中下游位置。地市方面,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的影响,天水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最高,达到65.9%;而省内依赖度最低的则是

金昌市,仅为5.9%。

三、甘肃省债务形势:债务规模较小,但广义债务率较高,偿债压力显现

第一,甘肃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相对较小,居全国倒数第五。但从负债率来看,甘肃省显性负债率排全国第四,债务偿还压力较大。2021年甘肃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89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2283亿元,专项债务2613亿元。从负债率来看,2021年

甘肃省负债率为47.9%,在全国排第4名,仅次于青海、贵州和天津,显性债务压力较大。近年来甘肃的债务问题一直广受关注,省会兰州部分城投平台被下调评级,大规模

债务面临到期,负面舆情压力较大。将地方城投平台有息债务纳入考虑后,甘肃省的广义负债率上升至120.6%,仅次于天津和贵州。债务率方面,2021年甘肃债务率及广义债

务率分别达到106.7%和268.8%,分别位居全国第21名和第16名,主要是中央转移支付大幅补充了甘肃的可用财力。总体上,甘肃省整体经济体量较小,财政收入质量排名靠后,高度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因此相对而言偿债负担较重。在此背景下,甘肃省通过成立管理小组、成立信用保障基金、优化城投公司资产结构等方式,积极开展化解债务风险的工作。

第二,分地市看,省会城市兰州债务规模远超其他地市州,金昌、嘉峪关两市债务

规模位居省内末位。兰州作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政府债务余额最大,2021年

兰州政府债务余额为726.4亿元,占全省债务余额比重达到14.8%,约为第2名庆阳市

的2.5倍。第二梯队的城市政府债务余额均在150亿元到300亿元之间,而金昌、嘉峪

关两政府债务余额均低于100亿元,分别为85.5亿元、54.8亿元。从债务结构来看,

甘肃各地市州专项债务余额占比均超过50%,其中兰州市专项债务余额占比更超80%,位

居全省第一。

第三,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由于经济体量较小,偿债压力较大。2021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县回族自治州偿债压力较大,负债

率省内排名第一、第二,分别达到68.8%、65.3%。相较而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的兰州市显性负债率则以22.5%处在全省较低水平。分区县来看,在已披露数据的83个区县中,负债率超过100%的区县有3个,均为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区县,分别是广河县

(123.8%)、康乐县(113.8%)、东乡族自治县(100.9%);负债率在50%-100%的区县共12个,负债率低于10%的区县有8个,其中最低的区县是兰州市城关区,由于政府债务余额较小,经济体量较大,负债率仅为0.8%。

考虑城投平台有息债务后,省内广义负债率排名有较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兰州市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余额达到1899亿元,广义负债率达81.3%,排名省内第一,隐性债务化解压力较大。近年来,兰州市债务风险不断积累,加之受到疫情影响,经济基本面压力较大,更加剧了偿债压力。除兰州市外,甘南藏族自治州、平凉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广义负债率也超过60%。相较于省会兰州,三地经济体量更小,或将面临更大的偿债压力。整体上,甘肃应重点关注隐性债务风险,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化债责任,化解存量债务、遏制增量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