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大势所趋。二十大报告定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血脉”,连接各经济参与主体,在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因此,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于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权威且细化的指引。正如我们在深度报告《什么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所述,其核心要义在于促进以国央企为首的上市公司价值重估,从而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2023年5月,沪市金融业专题座谈会重点讨论“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金融估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简称“金特估”)。我们认为,“金特估”与“中特估”一脉相承,核心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
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制造业大国,我们可以借鉴德、日两国经验,探索我国金融业支持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道路。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趋势下,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以及实体经济如何反哺金融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从客群、行业、区域和技术四方面探讨银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同时结合德、日两国发展经验,展望我国金融业发展方向。
1.1、优化金融供给,推动供需平衡
1.1.1、客群:发展普意小微业务,推动金融供给下沉
中小微企业重要性突出,但普遍面临资金缺口。在我国,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工信部披露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
就业人数的79.4%。但与此同时,中小微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信息透明度较低、缺乏足额抵质押物和担保,因此抗风险和融资能力较差、融资成本偏高,普遍面临资金缺口。
我国积极出台普患金融政策,推动普患小徽信贷投放。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于2016年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规划,此后又陆续推出了涉及货币政策、小微企业融资及税收优惠、监管考核、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银行绩效考核、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普惠金融相关政策,较为全面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例如在银行信贷支持方面,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此后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别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30%,2022年国常会指出要推动普惠小微贷款继续提升。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