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燕案是忑蔬科金丝燕甩唾液等筑成的可食用巢穴,经加工后成为高档滋补品,愿产于东南亚,印尼是全球最大原料生产国,中国是最大消费国,燕窝营养丰富,有增强免疫等功效。行业特征上,消费场景多元化,产品形态不断自断;生产加工标准化智能化,监管趋严;产业链整合,渠道线上线下融合。2020-2024年,中国燕窝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受进口检疫影响增速放缓。未来,消费人群结构性扩张.产品形态创新将驱动市场规模扩大。
|行业定义
燕窝是指雨燕科多种金丝燕利用自身唾液,混合羽毛、植物纤维等材料,在洞穴或人工屋内筑成的可食用巢穴,其主要成分为富含蛋白质和I行业分类唾液酸的唾液凝结物,经过采收和精细加工后成为一种传统的高档滋补品。燕窝行业所使用的原材料燕窝原产于东南亚,是雨燕的唾液与羽毛、草等混合,粘合在墙壁或者洞穴上形成的巢穴,由于印尼的低地雨林是金丝燕的理想栖息地,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燕窝生产国。燕窝在中华文化中备受推崇,中国人自古有食燕窝的传统。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燕窝消费国,全球80%以上的燕窝由中国消费。燕窝的营养成分包括唾液酸、胶原蛋白、抗氧化剂、钙、钾及激素等,可以起到增强免疫系统、促进新陈代谢以及调节血液循环等功效。
燕窝根据原材料来源,可以分为洞燕和屋燕。就营养成分而言,屋燕中蛋白质(66.70-67.79 g/100 g>63.09-66.28 g/100g)和唾液酸(10.41g/100 g>7.22-7.88 g/100g)的含量均高于洞燕,而洞燕的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Ca、Na、Fe、Mn等)显著高于屋燕(P&l;0.05)。燕窝根据产品加工后的形态,可以分为燕盏、燕条及燕碎。利用这些燕窝制作的冰糖燕窝、燕窝饮料、鲜炖燕窝甚至是燕窝面膜等则称为燕窝制品。中国市场上,根据品质等级不同,燕窝被分成三级:特级燕窝品质最高,一级次之,二级最低。不同品质等级的燕窝在颜色、质地、营养成分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
根据燕窝原材料来源分类
燕窝根据燕窝原材料可以分为洞燕和屋燕
洞燕
洞燕所采用的原材料是金丝燕在天然洞穴或悬崖峭壁上筑巢形成的,属于野生燕窝,洞燕的产量较少,价格较高,其特点是色泽黄白,质地细腻,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从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角度分析,洞燕的营养价值均高于屋燕,被誉为“燕窝中的燕窝。洞燕的缺点是采集难度大,燕子数量减少,保护难度大,市场供应不稳定。
屋燕
屋燕所采用的原材料燕窝是农户通过模拟金丝燕栖息地建造燕屋,吸引金丝燕前来筑巢形成的,属干养殖燕窝,屋檐色泽较淡,质地稍粗,口感较淡,但是营养价值仍然很高,屋燕中蛋白质和睡液酸含量高于洞燕。养殖燕窝的优点是产量大,价格相对较低,市场供应稳定,但是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饲养环境和饲料的质量,以保证燕窝的品质。
根据燕窝产品加工后的形态分类
燕窝根据燕窝产品加工后形态进行分类,可分为燕盏、燕条、燕碎、燕角和即食燕窝。
燕盏加工后基本保持原形态的燕窝称为燕盖。因完整度高、卖相佳、口感好,燕盖定价较行业其他产品更高,在餐饮行业,部分高端餐厅会采购燕窝用于菜品制作,为保证口感,一般多采用燕盏。
燕条
出现破碎无法形成盖型,但仍能保持粗条块的燕窝为燕条,因燕条卖相较差,故价位较燕盏低。在食品生产行业,生产鲜炖燕窝等方便食品的企业,根据产品定价及客户群特点,主要采用燕盖及燕条。
燕碎
在燕盖采摘或运输加工中压碎形成的细小碎块则被称为燕碎。燕盏因杂质多、清先麻烦且口感不及燕盖而价位最低。在化妆品行业,为降低燕窝面膜等产品的成本,企业一般采用燕碎。
燕角
指燕窝两端与墙壁或燕板连接的部分,是支摔整个燕巢的地基。这部分燕丝更粗、更密实、质地更坚硬,通常颜色较深,需要更长时间泡发和炖煮。
即食燕窝
指将燕窝原料经过清洗、炖煮、杀菌、包装等工艺制成的成品,开盖即食,食用方便,但部分活性成分可能在加工过程中流失
|行业特征
燕窝的行业特征包括消费场景多元化与产品形态创新、生产加工标准化与智能化、产业链整合与渠道融合。1消费场景多元化与产品形态创新燕窝已从传统的礼品和高端滋补品,逐步渗透到日常养生、美容养颜、母婴保健等多元化消费场景。产品形态也随之不断创新,从干燕窝2生产加工标准化与智能化行业监管趋严,推动企业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转型。CAIQ溯源体系的建立和《燕窝制品》等行业标准的实施,强化了产品质量控制。同3产业链整合与渠道融合燕窝产业正经历从分散经营向上下游一体化整合的趋势。企业不仅注重原料进口和深加工,还加强品牌建设与渠道拓展。销售渠道呈现线|发展历程向即食燕窝、鲜炖燕窝、鲜泡燕窝等便捷化、即食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便利性和新鲜度的需求。时,头部企业积极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挑毛、炖煮、杀菌等环节的效率与一致性,推动产业向精细化、智能化发上线下融合(020)的特点,电商平台、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蓬勃发展,同时线下专卖店、商超渠道也持续布局,形成全渠道展。营销网络。
中国燕窝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民间贸易,初期依赖非正规渠道进口,市场混乱、缺乏监管。2011年“血燕事件引发全面进口禁令,行业进入规范重建期,此后,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等主产国合作,建立起以“一盖一码“溯原体系为核心的严格监管框架,2013年底首批合法燕窝重新进入市场,标志着行业规范化时代的开启。2014年起,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溯源体系保障下,合法进口量持续攀升,产品形态从传统干萌芽期·1990-01-01-2010-01-01
燕窝向即食燕窝、鲜炖燕窝等便捷化、多元化方向创新。电商平台的崛起加速了市场普及,年轻消费群体迅速扩大。随着《即食燕窝》《燕窝质量等级》等行业标准陆续出台,产业逐步走向品牌化、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百亿级滋补养生的重要品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燕窝市场迎来发展热潮,大量商家涌入,但因上游供应链缺乏保障,加之行业监管缺失、标准缺位,导致以次充好现象泛滥,伪劣假冒产品充斥市场,行业陷入无序竞争。与此同时,走私燕窝盛行,违法成本低廉促使不法商家为谋利铤而走险,使用劣质或假货冒充正品,加之产品标识不清、来源不明,市场信任严重受损,行业发展陷入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燕窝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标准,市场出现大量伪劣假冒产品。商家为了追求暴利,大量制造劣质甚至假货,导致市场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
启动期·2011-01-01-2013-01-01
全面进口禁令:“血燕“事件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暂停所有海外燕窝产品的进口。建立准入标准: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等主要燕窝出口国就燕窝的准入条件进行多轮谈判,确立了“溯源体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中国-马来西亚率先达成协议:2012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就燕窝进口签署了议定书。马来西亚成为第一个实现燕窝原管理的国家。首个合法进口:2013年12月,首批符合溯源标准的马来西亚燕窝经检验检疫后进入中国市场。这标志着禁令的实质性解除和全新监管时代的开启。
在全面禁令下,中国政府与燕窝主产国共同构建全新的、可追溯的进口监管体系。市场在阵痛中等待重建,合法渠道的贸易几乎为零,但为下一阶段的爆发奠定了法规基础。
高速发展期·2014-01-01-2025-01-01
原体系全面实施:每一盏合法进口的燕窝都必须贴有由中国检科院(CAIQ)授权的溯源标签,实现“一盏一码,可追溯来源、生产商、进口商等信息,保障了产品安全和真实性。印尼燕窝获准进口:2014年11月,印尼燕窝也获准符合条件后注册进口,市场供应来源更加丰富。即食燕窝与电商驱动增长:2015年前后,以碗燕、鲜炖燕窝为代表的即食类产品出现,极大降低了消费门槛和食用便捷性。同时,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成为燕窝销售的核心渠道,触达了更年轻的消费群体。行业标准建立:2018年,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发布《即食燕窝》团体标准,进一步规范了高速发展的即食燕窝市场。《燕窝质量等级》标准发布:2021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燕窝质量等级》标准,推动行业从安全”向优质发展。
在严格的溯源监管框架下,合法进口燕窝数量激增。产品形态多元化,品牌竞争白热化,即食燕窝等深加工产品引爆大众消费市场,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产业链分析
燕窝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燕窝原料的供应,中国燕窝进口高度依赖马来西亚和印尼,上游产业呈现规范化与集中化发展趋势,截至2024年底,中国海关总署批准的境外燕窝生产企业注册总数达127家,其中马来西亚58家、印尼49家,两国合计占比高达84.3%,构成绝对主导的供应格局,从产品类型看,106家专注于食用燕窝生产,反映市场以深加工产品为主。2024年,中国溯源食用燕窝进口总量为541.7吨,虽同比略降2.8%,但印尼以400.3吨的进口量稳居核心来源,马来西亚则为136.9吨,与此同时,毛燕进口量显著下滑至29.7吨,同比下降21.4%,反映出国内加工环节的边际收缩及消费端对即食型产品的偏好增强。数据表明,中国燕窝上游供应在来源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正持续向标准化、食用化方向结构化转型。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