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介绍
关于Impact Hub Shanghai
Impact Hub Shanghai成立于2017年,是全球可持续商业创新平台Impact Hub在中国内地落地的第一家城市创新中心。Impact Hub Shanghai在碳中和、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消费领域深耕多年,通过创新咨询、创业孵化、影响力传播、影响力投资、生态研究等方式,为3000多家创新公司以及90多家产业企业和政府园区提供支持,引领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共创更美好的世界。
关于Makeable可持续创新观察
Makeable可持续创新观察是Impact Hub Shanghai发起的行动研究平台,通过研究、传播和行业能力建设,赋能可持续创新生态,以创新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于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
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是Impact Hub Shanghai于2022年底针对气候变化议题推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推动从气候愿景出发的创新系统变革。通过行业研究、技术推广落地、产业创新、数据平台、国际传播等工作路径,建设国内气候创新生态、赋能气候创新技术发展、推动重点排放行业和区域转型,最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及全球1.5度温升目标的实现。
关键信息摘要
1.研究背景
· 气候技术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但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距离将创新气候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巨大鸿沟。
· 气候技术初创企业是推动前沿绿色、低碳技术落地的中坚力量,但在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测试的这一关键突破阶段,
企业普遍面临融资瓶颈,易陷入“死亡谷”。
· 尽管中国政策持续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但资金机制、金融产品、评估标准等均未有效覆盖初创企业这一
发展阶段。
2.全球层面“关键突破”阶段的融资难点
· 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风险偏好下降,资本趋于保守。轻资产、AI等快速可扩展领域更易获得投资,重资产型
气候技术面临冷遇。
· 气候技术特性复杂,普遍存在投入高、周期长、预期回报低的特征,难以被传统投资青睐。
· 一些产业龙头企业虽展现合作意愿,但决策流程复杂、对接机制不稳定,导致试点合作易受组织调整影响,初创企
业落地资源协调成本高。
3.中国情境下“关键突破”阶段融资的结构性障碍
· 政策覆盖断层:财政补贴、绿色贷款等支持多集中于成熟项目,难以触达早期试点项目。
· 政策与企业间存在信息差:政府与初创企业之间在政策信息传递上存在双向不对称,导致财政支持难以精准触达企
业和项目。
· 市场机制失灵:碳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环境效益难以价值化,不能为融资提供依据。
· 银行信贷难以触达:气候科技企业在关键突破阶段抵押物不足、现金流不稳,银行风控无法承受这阶段的风险,难
以满足融资需求。
· 影响力投资与耐心资本缺乏:国内创投多追求短期退出,无法支持气候技术7-10年的成长周期。
· 产业方支持不足:目前中国产业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CVC)整体规模偏小,且对环保领域的关注少。
· 技术评估标准缺位:当前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评估体系及监测、报告与核查(Monitoring,Reporting,and
Verification,MRV)机制,导致投资者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成本较高,增加了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与难度。
4.构建韧性创新融资生态的阶段性路径
短期(1-3年):
· 完善财政机制:针对商业化测试阶段设立小额拨款,引导资源精准投向早期试点项目。同时,加快财政资金的审批
与拨付流程,增强政策支持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更好地支持气候技术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金融工具创新:加快落地风险共担机制、成果转化基金等结构化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关键突破”阶
段,填补银行主导的传统金融对高风险、早期项目覆盖不足的空白。
· 行业平台赋能:充分发挥行业平台在资源整合与桥梁连接中的作用,通过提供对接机制、能力建设与政策引导,提
升企业与投资者的信息对称性和实务能力,推动项目更快进入落地验证阶段。
· 强化产业CVC作用:鼓励产业资本,尤其是CVC,在战略层面设立“验证专项资金”,与内部业务部门联动,支
持被投企业开展真实场景下的技术验证,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
· 大型企业投资范式转变:大型企业正逐步转向战略驱动型投资,形成新的范式。如亚马逊“气候承诺基金”和腾讯
“碳寻计划”,不以短期财务回报为导向,而是通过提供资金、试点场景与生态伙伴支持,助力早期低碳技术迈出实验室,验证可行性,加速迈向市场。
中长期(3-10年):
· 推动影响力资本发展:通过完善认定体系、财政激励与风险分担机制,设立引导型母基金与气候子基金,系统激发
慈善资本、家族资本等“耐心资本”投向早期气候技术;同时,建设本土化影响力评估体系与对接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可量化的环境社会影响判断依据,提升资本配置效率。
· 建设相对统一的技术评估与认证标准体系:推动跨行业、跨路径的气候技术评价框架建设,明确减排潜力、成熟度、
可扩展性等关键维度,形成“可信标签”机制,降低投资信息成本,增强早期气候技术的可识别性与融资可获得性。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