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是中国创新药商业化破茧成蝶的十年。从过去患者“用好药难、购好药贵”的困境,到“好药可及、贵药可报”的突破;从仿制药依赖,到本土创新药崛起;从单一推广渠道,到全渠道运营。创新药的商业化之路,始终围绕着“临床价值”与“患者可及”的核心命题,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中不断前行。
这十年,医保谈判让高价药“降价入编”,双通道政策打通院外报销通路,分级诊疗拓宽基层市场,本土药企在肿瘤、免疫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支付端的“腾笼换鸟”、医疗服务提供端的“提质增效”、药品端的“由仿转创”,共同书写了一部创新药从研发突破到价值兑现的转型史诗。
站在新的十年节点回望,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更重塑了亿万患者的生命希望。
2015-2024年期间,中国药品市场经历了平稳增长,当中创新药的商业化价值在不断显现。作为承载创新药售卖的主要渠道,中国医药市场中,“核心医院(百张床位以上医院)”占据全国药品销售市场整体规模约50%份额,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创新药处方量(如肿瘤药、罕见病药),是创新药商业化进程的核心发力和观测渠道。
01创新药对核心医院市场的影响
2024年中国核心医院市场规模达到8,97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1%。在此期间,支付端的支付范围扩容与医疗服务提供端的准入放宽,加速了创新药的进入,推动了市场对创新药需求的逐年增长。2015年,创新药在中国核心医院市场的占比为21.2%,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增长至30.1%。此外,2015年之后获批的创新药物在2024年整体药品市场的份额已达11.1%,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价值正在逐步释放。
2015年前上市的创新药在早期市场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2020年间贡献了核心医院市场527亿元的增量。但2020年后驱动力逐步转向2015年后上市的新药,这些新药以778亿的增长驱动了整个核心医院市场,与此同时2015年前上市的创新药市场规模开始收缩,创新药迭代对市场格局产生结构性影响。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