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应用拓圈,奇点已现.pdf_下载

3D打印颠覆传统制造方式,和减材制造长期共存。
3D打印是基于三维模型数据,采用与传统减材制造技术完全相反的逐层叠加材料的方式,直接制造与相应数字模型完全一致的三维物理实体模型的制造方法。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打印复杂结构的零部件,节省材料等,包括工业级和消费级的应用。3D打印预计将和减材制造长期共存。
市场空间及应用领域
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219亿美元,同比增长9.31%,2012-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到20.71%。Wohlers预期2030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大约在840-1450亿美元。2021年的3D打印市场中,医疗、汽车、消费及电子产品占比分别为15.6%、14.6%、11.8%。
工业级3D打印: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较为成熟,3C领域渗透率有望伴随苹果入局而提升,民用市场有望打开,鞋模、汽车等领域均有应用优势。
消费级3D打印:主要应用于消费品、学术/教育、文创等领域,2024年这几个下游占比分别为43%、34%、10%。2024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规模大约42亿美元,同比增长31.25%,其中设备/耗材配件/软件及服务分别为21/10/7/4亿美元。2024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大约为410万台,灼识咨询预计到2029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将以26.6%的复合增速达增长到1340万台。
产业链:设备是核心,上游硬件存在国产替代空间
2024年,全球3D打印服务/打印机销售及服务收入/材料/软件销售分别实现收入103/59/44/13亿美元。2024年,金属3D打印机市场上,EOS、铂力特和Nikon SLM以41.1%、19.6%和11.4%的存量市场份额居于前三,我国在消费电子产业链具备优势,上游打印设备厂商有望受益于3C领域的3D打印渗透率提升。消费级3D打印领域,根据CONTEXT,全球入门级的3D打印机的96%来自中国供应商。
3D打印设备所需主要零部件包括振镜、激光器、花键、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其中,振镜、激光器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口依赖。
建议关注:铂力特、华曙高科、汇纳科技、杰普特、金橙子。
风险提示:3D打印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核心器件依赖进口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竞争加剧风险。

定义:3D打印(增材制造)是基于三维模型数据,采用与传统减材制造技术(对原材料去除、切削、组装的加工模式)完全相反的逐层叠加材料的方式,直接制造与相应数字模型完全一致的三维物理实体模型的制造方法。
基本原理: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形系统,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粉末、树脂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形,制造出实体产品。增材制造将复杂的零部件结构离散为简单的二维平面加工,解决同类型零部件难以加工难题。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完整报告已上传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及1年期精选报告更新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