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是腾讯音乐研究院第五年发布《华语数字音乐白皮书》,这份报告一直聚焦在数字音乐,至少围绕音乐行业的范畴进行研究。今年,我们决定做一点不一样的尝试。
在今年的白皮书中,我们专门策划了一个新板块:音乐跨界。主要以《黑神话:悟空》音乐、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等音乐节营销案例和多邻国音乐课,这三组案例的研究,探讨几个重要的音乐跨界领域:音乐和游戏、音乐和营销以及音乐实践/兴趣学习。
为什么在白皮书中做音乐跨界的内容,来自我们今年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在产业、技术的变迁中,音乐乃至更广泛的听觉媒介变得越发被动。在视频、游戏和XR的时代,纯粹的听歌消费越发被挤压。然而事实上,音乐对人的价值、影响力是长存的,只是发挥影响力的方式变了:在电影、游戏、营销等领域,音乐的作用变得更隐形,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但目前在行业内,一方面,音乐从业者相对缺乏对跨界和前沿领域的关心,视野大多聚焦在传统路径(发表作品、艺人打造),需要新领域的更多输入打开思路;另一方面,跨界领域的优质音乐人才不足,游戏等领域需要创作之外的更多能力、深度协作,才有机会诞生「黑悟空」这样工程性的艺术作品。音乐想要在跨界领域发挥更大价值,需要两个专业领域的连接、融合。我们之所以想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内容,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来推动行业走一小步。
而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观察2024年那些音乐行业被广泛讨论的焦点案例时,同样在其中发现了「跨界」二字:
●2024年,河南说唱之神的歌曲《工厂》因以粗粝的工业意象与工人视角的真实
叙事,击中了城市化进程中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压抑,成为了2024年兼具社会批判与情感共鸣的现象级音乐作品。在这背后,则是内容行业整体创作风向的变化之一:「县城叙事」正在以更加具体、真实的姿态涌入主流创作视野。这未尝不是一种「跨界」;
●2024年,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成为了近年来最火热的现象级演
出,在这背后,则是「银发群体」在文化消费中由被动旁观转向主动参与的趋势。原本被打上与观演需求相左的刻板印象的中老年群体,涌入现场演出等更多音乐消费场景,同样未尝不是一种「跨界」;
●在《黑神话:悟空》中,明快的东方唢呐与磅礴的西洋管弦乐交相映衬是跨界;
在海内外获得大量关注的揽佬的专辑《八方来财》,以孟菲斯说唱为基底,融合广东民俗与市井智慧,构建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与现实解构的音乐世界,也是跨界……
「跨界」或许并不是最适合代表2024年华语数字音乐行业趋势和变化的关键词,然而其或许正在悄然影响着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从内容风向的更新到消费群体的演变,从跨界内容的制作再到演出内容的创新等等。从根本上,「跨界」代表着一种打破束缚、打破认识惯性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对于音乐行业的创作者、从业者而言,未来真正的挑战或许不在于音乐的价值本身,而在于是否能以「跨界」的思维方式,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的工作和创作,拥抱新世界。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