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空间的金融数据可信流通研究报告.pdf

一、总体概述
(一)发展背景
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成为国家战略。在金融行业,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数据在金融行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数据不仅支撑日常业务操作,还是推动创新、提升效率的关键要素。然而,伴随这种趋势,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重大挑战。金融机构依赖于大量数据来开展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用信息、交易数据和市场分析,数据使用场景也更加多样化,数据使用从单域延伸到跨域甚至跨组织,数据泄漏、数据滥用成为主要风险。这些数据的安全管理和高效利用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对数据存储、流通、使用进行安全管理,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成为了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目前,数据保护领域已经发展出多种技术和方法。其中一类是常规的数据加密、数据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数据安全技术,用以保障数据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例如,传统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被广泛应用于IT系统中,以管理用户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另外一类是隐私计算技术,主要包括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机密计算等,这类技术通常用于针对高敏感数据保护,实现类似“可用不可见”的效果。然而,当前业界普遍采用的上述技术受使用场景等约束,已经难以满足数据要素流通新时代对数据保护的要求,可信数据空间为数据安全保护提供了新的选择。
数据空间理念和架构来源于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 Association),其作为数据空间理念的启动者和赋能者,聚焦数据主权,提出了去中心化、数据主权可控的“数据空间”理念及架构。当前,该组织已经汇聚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180多名成员,其国际数据空间参考架构模型(IDS RAM,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 ReferenceArchitecture Mode1)已具备广泛的业界影响力。2023年数据空间正式进入欧盟立法《数字法案》,已经成为欧盟数据战略中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可信数据空间已经成为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局成立后,多次提出要积极推进数据空间等数据流通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实现数据在不同主体间“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布局建设数据基础设施,为数据可信、高效流通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可信数据空间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计划。其中,提出以建设可信可管、互联互通、价值共创的数据空间为重点,分类施策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5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运营,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提供有力支撑。并明确提出到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生态体系、安全体系等取得突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基本建成广泛互联、资源集聚、生态繁荣、价值共创、治理有序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
在金融行业,如何引导和支持可信数据空间发展,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促进金融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
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
本课题围绕金融行业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研究基于可信数据空间如何促进数据资源有效共享流通。本课题围绕金融数据流通的行业现状、数据空间理念及其技术发展、金融数据可信流通场景及方案、可信数据空间验证及实践等方面开展研究,并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具体目标包括:
√分析金融数据流通的行业现状,识别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
研究金融数据的理论和内涵,以及其在金融行业中的重要性。
√研究可信数据空间理念和技术发展趋势,总结重点行业数
据流通实践经验,分析其在金融数据流通中的应用潜力。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