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全球地方治理和地方民主报告》平等与关爱经济——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特别贡献:迈向“关怀型城市”.pdf

1.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封锁措施暴露了城市环境中诸多结构性问题,凸显了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系统性缺陷。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医疗系统的脆弱性——即便在设施完善的城市,急诊室也人满为患,而资源匮乏的地区甚至连基本的检测都难以保障。在这种环境中,不论贫富和社会地位高低,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还有一些问题虽不起眼,却对贫困和弱势群体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冲击。住房条件不足、居住空间拥挤,使得许多人,特别是低收入社区的居民难以保持社交距离。生活在贫民窟和非正规住区的人们,既没有安全的隔离空间,也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正如肯尼亚内罗毕贫民窟的一位居民所说:“我连喝水、做饭、喂孩子的水都不够,哪儿还能勤洗手呢?”与此同时,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许多孩子无法正常接受居家教育。
即使是发达国家中的富裕城市,也有部分社区居民难以获得新鲜食物、接触绿地以及拥有社交机会。这些理论上在平时本可以通过公共交通来解决的问题,在疫情期间却变得尤为棘手。孤独和隔离成为许多人出现心理和情感问题的重要诱因。
疫情对正规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低收入群体、零工和非正式工受到的冲击却最为严重。许多人因封锁和供应链中断而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无薪照护者——比如在家照顾患病亲人的家庭成员,因担心感染病毒而承受了额外的心理压力。这些非正式照护者往往在照顾家人和谋生之间疲于奔命,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感染,而他们通常连基本的防护用品都难以获取。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