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低轨通信卫星建设有望加速,星网集团打造天地一体化网络空间,成就蓝海市场增长空间大
卫星由平台和载荷两大部分组成,按照用途可分为遥感、通信、导航及其他,中国在轨各类卫星数量占比分别为55%、12%、9%、24%;各国加快部署低轨通信卫星组网:卫星互联网由卫星、地面设备及运营构成。高通量卫星技术持续发展带来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而低轨卫星在发射成本和实现全球覆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全球卫星互联网发展重点,各国加快低轨星座部署;应用场景广阔,蕴含巨大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美国全球市场份额60%领先,我国后来居上,成立星网集团引领行业建设,打造天地一体化网络空间
多因素叠加驱动行业快速发展,低成本、高质量、轻量化、通导遥一体成发展趋势
行业发展核心驱动:1、“十四五“+”新基建”,政策密集出台,支持产业发展;2、国防安全刻不容缓,建立自主可控的低轨卫星网络;3、轨道
和频谱资源有限,抢占先机先到先得;4、发射能力持续提升,成本有望显著下降,降本增效加速建设。
发展趋势:卫星制造向低成本、高可靠性、轻量化发展,卫星发射将会加速向微型、高频、轻量化的发射模式过渡;卫星应用方面,未来通导遥三大主流卫星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天地网络的多网融合,实现智能的信息服务。打造6G卫星互联网,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卫星产业链:地面段及用户段占比较大,卫星制造环节有望迎来爆发,关注产品技术核心、附加值高的设备供应环节卫星产业链:空间段(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段(网络设备、用户终端)及运营端,价值量占比分别7%、51%、42%;
卫星制造:以通信卫星为例,产业链分为总装设计、卫星平台及有效载荷。行业国企主导、民企积极参与,配套上市公司数量多、产业爆发后规模经济效益强,后续有望随低轨道通信卫星星链建设实现爆发式增长,建议关注产品技术核心、附加值高的设备供应环节;地面设备:由网络设备及大众消费设备构成,终端设备及配套方面参与者较多,建议关注天线、终端消费设备等领域;
用户运营:分为遥感应用、导航应用、通信应用等,市场空间大,未来“通导遥”一体化发展、多场景叠加深入政府、企业、个人终端日常应用,天地一体组网6G应用,有望打开蓝海市场,成为未来增速最快子赛道之一。
重点公司:中国卫星、中国卫通、国博电子、臻镭科技、铖昌科技、航天电器、星网宇达、上海瀚讯、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风险提示:卫星需求不及预期、发射成本降低不及预期、市场开拓风险、卫星在轨运行出现重大故障风险
卫星是环绕一颗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卫星作为空间信息系统的基础,广泛应用在国防军事和国民社会各领域,对国家安金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普遍受到各国重视。卫星应用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已进入产业化、系统化、规模化高速发展阶段。
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的卫星。遥感卫星通过携带多光谱成像仪、高光谱成像仪、全色成像仪、短波红外相机及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源有源传感器和无源传感器,采集地球图像数据,满足情报、监视和侦察的应用需求。当前遥感技术和应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表现出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特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我国在遥感卫星领域发展“后来居上”,从过去几颗遥感卫星到数百颗遥感卫星在轨运行,如今已经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全覆盖。
用户群体和规模不断扩大,遥感产业应用领域快速拓展。近年来,随着低轨对地观测小卫星星座计划得到蓬勃发展,全球遥感卫星制造和应用市场也得到迅速发展和开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快速拓展遥感产业应用领域,卫星遥感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全球遥感卫星进入技术全面更新和产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今,遥感卫星的用户群体从以政府为主转向政府、企业和大众并重,规模不断扩大,为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奠定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遥感卫星产业应用体系,国内遥感卫星的应用范围、技术水平和商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