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代表中国欧盟商会的观点。我们的工作组、论坛以及
1,700多家会员企业一起撰写了关于欧盟企业在华经营状况的最新分析、问题以及建议。
我们希望本建议书能够促进欧中之间政治、经济层面的建设性对话。期待欧中之间商业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动经济腾飞,欧洲企业很快意识到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中央政府兼顾增长与稳定,以务实理念引导经济发展,改革措施大举推动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中国。1数十年来,得益于稳定高效的营商环境,欧洲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
然而,过去三年局势多变,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商界认为,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曾一度是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然而,由于近年来政策多变,譬如2021年和2022年的拉闸限电和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封控,这些优势已经大不如前。²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降,³并纷纷下调预期。越来越多企业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自力更生”举措加强,只有所在行业能直接助力中国实现政策目标,或能弥补本地供应商缺位的外资企业,才可能实现如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率时期的繁荣发展。*
过去几年局势多变史无前例,现代供应链脆弱性展露无遗。因此,许多企业已在着眼加强供应链韧性,并对风险愈发敏感。为提高供应链韧性,多家欧洲企业已经或计划将投资转出中国,也有企业已将在岸供应链转入中国并与其全球价值链脱钩。⁵地缘政治问题促使企业更加谨慎,俄乌战争尤使企业愈发敏感。
中国政府传达的信息存在矛盾,令不确定性增加,市场信心减弱。2023年3月,即将卸任的中国总理
李克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强调,中国政府计划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然而,企业尚在等待承诺兑现,中国推动技术自力更生之举却在持续限制外资企业市场准入。°2023年7月,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对外合作。10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却愈发关注泛领域化的国家安全问题,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新出台的《对外关系法》等近期立法,1和12促使企业更加谨慎行事。
关于中国市场的问题清单越拉越长,其中首要问题是:中国希望与外资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关键破解之道在于着手解决阻碍中国经济复苏的根本性、结构性问题,13同时也要采取具体行动应对中外企业面临的挑战。这将有效提振商业信心,重燃外企接触中国的热情,进而促进外企对华投资。
欧洲企业或在转变对中国营商环境的看法,但企业仍一致期待中国能够续写成功。为此,中国欧盟商会诚盼与中国利益相关方加强接触,为推动中国经济复苏、释放巨大潜力提供建设性建议。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