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全球贸易格局历经深刻变迁,不同经济体凭借其独特优势,相继在各个历史阶段崭露头角。从战时美国贸易的独占鳌头,到战后西德、日本的工业贸易相继崛起,再到亚洲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21世纪中国的贸易大繁荣,全球贸易版图不断重塑,贸易“新星”不断涌现。
本篇报告试图回答:全球历次贸易格局变迁中,哪个经济体表现最亮眼,原因是什么?
20世纪40年代美国贸易一枝独秀
发战争财,美国通过出口军事物资实现贸易大幅增长。二战时期,美国经济全面转向战时模式,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罗斯福表示应迅速扩展工业生产能力,将汽车厂、机械厂等全部转向国防装备生产,援助中国、英国等同盟国,向他们提供飞机、坦克、船只、弹药等。在大量军需订单刺激下,二战后美国经济显著增长,GDP约占全球40%,制造业产值占全球50%,贸易总额占全球30%。1948年,美国商品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7.2%,商品出口额占全球的21.6%。
20世纪50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走向复兴
“德国制造”重回巅峰,极大促进了出口。战后欧洲经济遭受重创,1948年美国推出的马歇尔计划成为欧洲经贸复苏的关键。西德尤为受益,朝鲜战争爆发刺激生产需求,美、英、法逐步放宽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限制。凭借战前深厚的工业基础,西德工业迅速恢复,出口快速增长。慕尼黑经济研究所表示,“朝鲜战争促使西方世界从利益上考虑购买德国机器,特别是金属加工机床、轧钢制品、电工仪器和其他各种设备。”50年代末,西德重要工业品出口量超过美、英,居世界第一或第二;1957年,西德外贸顺差率达3.65%;1960年,进出口总额为1950年的4.6倍,出口额自1959年起超过英国,位列全球第二。从占全球商品贸易额比重看,西德从1948年的1.8%增至1953年的5%,1962年达8.7%;商品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从1948年的1.4%增至1958年的8.1%,1962年达9.3%。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贸易崛起
日本“贸易立国”战略大获成功。20世纪50至60年代,国际市场上原材料、能源等日本匮乏的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外需旺盛,为日本加工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日本确立“贸易立国”长期战略,结合战后美国的扶持,大力发展制造业并出台多项出口激励政策。50、60年代,日本重点扶持重化工业,迅速成为世界船舶、收音机、电视机等生产大国。60年代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16.8%,是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日本重点开发推广节能、新能源等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产品性能及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提升。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比1960年增长了10倍以上,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1952年盟军占领结束时,日本仍是发展中国家,到1968年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在贸易结构方面,日本实现了从以轻
工业品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换升级。1980年日本一般机械、电子机械、汽车等资本密集型机械产品的出口比重已增至62.8%,远高于轻工产品的6.1%。在商品贸易总量方面,日本货物出口全球市场份额从1948年的0.4%增至1972年的6.9%,1978年达7.5%;进口商品份额从1948年的1.1%增至1974年的7.2%;货物贸易总额份额从1948年的0.8%提升至1974年的6.9%。
20世纪80、90年代东亚增长奇迹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驱动东亚贸易高速增长。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出口导向战略,利用低成本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承接20世纪60-80年代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通过持续产业升级,缔造了“中国香港模式”“中国台湾模式”“韩国模式”“新加坡模式”等经济奇迹。典型如中国香港,50年代初从转口港转型为出口导向的加工制造业基地;60年代成为东亚轻工业品出口中心;70年代通过为外国品牌代工,我国香港制造业达到顶峰;80年代抓住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机遇,投资内地并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贸易、物流、金融和专业服务在90年代显著增长。我国香港出口商品全球市场份额从70年代约1%增至1993年的3.6%。其他东亚经济体在80、90年代表现同样出色,“亚洲四小龙”全球商品贸易市场份额从1970年的2.4%增至1980年的4%,1993年达10%;出口商品市场份额从1980年的3.8%增至1989年的8%,1994年进一步升至10.1%。
21世纪的中国贸易大繁荣
改革开放制度与生产要素等红利推动中国外贸繁荣。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依托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优势,制造业及出口加工贸易迅猛发展,成为全球产供链核心节点,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进出口和出口商品全球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3.6%和3.9%,增至2010年的9.7%和10.3%,2020年进一步
升至13.1%和14.7%。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
第二大进口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球市场的8.7%。2024年,中
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6.2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292倍、2000年的13倍。贸易主体多元化显著,降低对单一经济体依赖,出口至美国、日本、欧盟的比重从2000年的53%降至2024年的33%,而东盟比重从7%增至16.4%。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型为以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从1978年的46.5%增至2023年的95.1%,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从1980年的7.8%升至2000年的42.3%,2024年达59.4%。
在全球贸易格局的持续演变中,总有经济体精准踩上时代的风口,凭借高效生产能力、独特的地缘优势、低成本生产要素等比较优势,灵活响应全球市场需求变化—一从二战期间的军事物资、朝鲜战争后的生产扩张、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全球制造业代工需求,到现代化社会的商品与服务需求——及时满足所需,为全球贸易不断注入新活力。未来,唯有顺应全球发展趋势、有效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经济体,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亘久闪耀,持续占据引领地位。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超预期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经贸摩擦,美国日本英国等重要经济体债务风险,不同国别不能简单对比以及历史经验的局限性。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