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核心逻辑与投资结论
1、AI模型层面
DeepSeek引领中国AI大模型在模型性能、成本效用上实现突破,未来阿里字节等大厂或相继接力,合力夯实新一轮AI大模型科技竞赛中的中方竞争力。我们认为以DeepSeek的出现为分界线,Al大模型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海外大厂保持代际领先与中国厂商迎头赶上两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算力层面的Scalling law仍然奏效,但不再是通往“罗马”的唯一路径,这亦为中国AI大模型走出实验室研究、走向日常应用带来了产业级别的机遇。新阶段,Al大模型的核心生产要素中“数据”的差异化价值有望进一步突出,在本就繁荣的消费互联网应用层或将迎来产品的百花齐放和商业化落地的全新机遇,在引领全球消费互联网商业生态迈向新格局、新机遇的同时,也为国内以阿里、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卖铲人”提供云服务业绩的增厚。对于模型层,算力层面差距的收窄或将进一步推动基础大模型服务提供者未来更多聚焦与应用侧的适配链接,在基础能力层演化出差异化格局。
2、AI应用层面
行业趋势和竞争要素判断:我们判断25年开始AI应用可能迎来一个爆发期,背后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开源模型、算力成本的降低、多模态的融合。同时带来两个发展趋势,一方面更广泛场景的AI渗透率将显著提升,由于数据要素的稀缺性,Al应用趋向细分、垂直化。另一方面产品层面革新,聚焦用户丰富交互模式、降低门槛,由Manus带来的AI Agent趋势或将驱动Al应用实现从思考到执行的全闭环。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AI应用的核心竞争要素是聚焦垂直场景的产品力,正在逐步从“技术竞争”走向“产品竞争”,同时用户对于Al应用处在认知重构阶段,需要供给侧的持续启发夺取心智,最终通过用户反馈积累数据资产,不断迭代并深化实现飞轮。
商业化落地节奏判断:我们认为从传统移动互联网的变现模式出发(广告、佣金和增值服务),当前Al应用时代最快具备商业化基础的是靠AI提供的差异化产品和体验,并收取订阅费的增值服务。而Al应用当前尚未形成新的流量高地且产品层面亦未成熟,因此在广告和佣金等商业模式上进展暂缓,但是当前看到的是互联网大厂正在进行通用型Al流量入口的激烈争夺,并且随着Agent的发展,大厂的全生态业务将具备显著优势。由此我们也能看到通用型Al和垂直型Al在商业化节奏上的分化。
1)通用型AI迈入流量入口争夺阶段,积累用户并探索生态的短期优先级大于变现。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来看,C端的搜索、社交类应用有很强的虹吸效应,最后是赢家通吃的局面,因此当前通用型Al应用的共识是零门槛接入快速占领用户入口,在拥有流量高地并具备护城河之后可以进一步探索广告、佣金等流量变现方式。我们也可以看到阿里、腾讯、字节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正在进行通用型AI流量入口的激烈争夺。同时我们认为Al Agent的当前痛点是交互通道的打通,这对于有全生态的互联网大厂是核心优势,因此在用户入口争夺的下个阶段或能看到广泛的Agent应用在互联网大厂的爆发,带来中长期变现潜力。
2)垂直赛道AI靠提供增值产品和体验,生产力场景以刚需驱动高商业转化。首先全球维度观察,当前产生收入的Al应用中主要以偏向生产力的垂类赛道较为领先,细分垂直场景可以凭借提供的生产力改善、增值体验等等依靠订阅模式率先变现,同时由于生产力场景的刚需属性,其相较于娱乐类场景有更强的付费意愿,带来更高的商业转化。而在判断具体场景的落地速度中,我们提出了关注试错成本和可验证性两个维度,在用户对于Al“幻觉”等错误接受度高且AI内容验证成本低的赛道落地更快,比如图像编辑、短(长)视频内容、广告营销、教育培训答疑、辅助招聘等等。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