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译丛2025年第8期(总第683期):德国、日本和印度对华脱钩路径之比较-加水印.pdf

一、引言
美国的许多盟友正以某种形式与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层面“脱钩”。然而,这一国际趋势往往仍被视为美国政策的延伸。为在全球供应链中孤立中国,并激励或胁迫其他国家效仿跟进,美国采取出口管制等多项单边举措。尽管美国及盟友国家的领导人时常就某些具体举措争论不休,但美国政府的许多人仍倾向于认为,各盟友在对华脱钩战略整体上基本一致。
实际上,尽管这些有意对华脱钩的国家已形成了松散的联盟,但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则和观点。没有哪个国家完全赞同美国的所有目标。了解这些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因素,将是美国政府制定有效政策的关键。
本文比较了德国、日本和印度三个主要国家,在过去二十年如何处理其与中国的技术和经济联系。上述三国是仅次于中美两国的世界最大经济体,他们在多个技术领域分别占据着主导地位,且在对华关系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
本文的案例研究按照时间线梳理了德国、日本和印度的对华脱钩路径。三国政府于何时、如何以及为何调整其与中国的经济和技术联系?哪些具体行业、政策和时刻最为重要或最具代表性?上述三国的未来走向有何差异,以及与美国相比如何?美国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对他国产生了影响,反之亦然?最后,未来哪些条件可能导致方向的进一步调整?

(一)总体结论
·过去五年,德国、日本和印度均加强了对华脱钩政策。
总体上,上述三国都在2000年代初开始深化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又于2010年代末开始减少与中国的合作。但是,这三个国家对华脱钩的步调并非整齐划一,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交叉,在部分领域逐步脱离,而在其他领域又保持合作。尽管情况各不相同,但德国、日本和印度基本上都在朝着更加严格的方向发展。
·上述三国的对华脱钩路径更多取决于其与中国的双边
关系,而非受美国的影响。尽管美国的决策层有时会对上述三国施压,使其对华政策与美国协调一致,也取得了部分成效,但这些手段对他国的影响很小。同样,日本对华的安全忧虑先于美国,原因在于其与中国始终对立的政治关系,以及两国经济互补性的下降。
·与美国不同,德国、日本和印度并没有主动去阻碍中国
的技术进步。美国积极寻求限制中国在先进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日本有时会在美国的带领和施压下跟进实施类似政策,但由于十分忌惮来自中国的报复,其政策举措一般比较克制。德国也认为没有必要通过对抗来激化矛盾。印度的立场尚不明确,但印度政府并不掌握任何能够制约中国发展的关键供应链节点。总体而言,上述三国更注重弥补自身的短板,以应对中国的影响,而非主动去阻挠中国的能力发展。
防止中国接管本国产业是每个国家的核心目标。在过去五年,所有研究国家(包括美国)都加强了对外资的监管。这类决定通常旨在应对中资的大举涌入,并防止关键科技企业被中方控股。各国还试图通过补贴、税收减免或其他优惠政策来增强本土产业的竞争力。
在所有研究国家中,在整体限制力度上,印度是唯一能与美国比肩的国家。对于德日两国的每一项对华限制措施,美国几乎都有与之相应更严格的举措。尽管印度并未对华实施美式的制裁或出口管制,但新德里对中国硬件和软件产品实施了严苛的市场准入限制,包括华为手机与网络技术、TikTok(抖音海外版)和UC浏览器,其力度甚至超过了美国。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