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评价.pdf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交通出行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也与人民群众的消费习惯、低碳认知等息息相关,大力倡导低碳出行是降低家庭碳排放、提高公众低碳意识、促进公众低碳实践的重要举措。为了推进低碳出行,一方面要建设低碳出行友好环境,例如提供低碳出行的便利条件,加强慢行、公交、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低碳出行方式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公众低碳出行意识,加强公众行动和政策反馈、设施完善之间的正向循环,激发公众低碳出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城市低碳出行水平。
而社区生活圈是居民日常出行最集中的区域,良好的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品质对提升居民低碳出行比例起着关键作用。社区生活圈也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因此,营造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是促进低碳出行的重点。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的激励政策及1.1 研究背景推动方案。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打造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圈的理念,要求根据15分钟生活圈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并提供绿色、便捷的出行保障[1];2020年1月,住建部部署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2];2020年7月,交通部发布《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3];2020年8月,住建部、教育部、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4];2021年4月,住建部发布《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5] ;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行业标准,指导和规范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工作,加强对各地差异化引导[6];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7] 。
同时,业界和学术界也不乏对出行环境评价的研究和探索。2014年起,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了五期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通过公开卫星地图和百度街景等网上大型地图产品提供的街道信息对街道的建成环境进行了客观评价[8-9]。姜洋等(2016)提出了基于GIS 的街道界面连续性测度方法[10] ;曹哲静等(2018)构建了街道尺度的步行指数和骑行指数[11] ;刘秉乾等(2020)基于社区生活圈的需求从对于北京通州副中心研究区域的街道步行路网进行了评价[12];韩治远等(2020)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开源数据和公众提案构建了通学路交通环境安全性评估体系[13] ;梁伟研等(2020)基于多源数据对广州越秀区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性进行了评价[14]。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