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3.pdf

2022年底“动态清零”政策结束后,中国政府展开“魅力攻势”,以期重新展示中国作为投资乐土的吸引力。然而,2023年2月至3月初中国欧盟商会开展的《商业信心调查2023》的结果显示,这并非易事。过去三年,商业情绪陷入低谷,这绝非朝夕之间可以扭转。

一些欧盟企业已将部分在华投资转移至海外:一年前,11%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将现有在华投资转移至其他市场。如今,同样比例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完成了投资转移。十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已经或计划将亚洲总部迁离中国。这种撤离中国的分散投资现象并不仅限于欧盟企业。将近四成(38%)的受访企业发现其中国客户和/或供应商也已转移在华投资。商业运营具有周期性,至少从中期来看,这些投资短期内回归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64%的受访企业表示2022年在华经营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结果创下历史新高,面对日益增长的风险和愈发动荡的经营环境,’欧盟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在华投资规模。虽然鲜有企业彻底撤离中国,但将中国视为未来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的受访企业同比减少13个百分点,降至55%,为历史最低。²此外,超过一半(53%,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的受访企业2023年不打算扩大在华业务。

长期挑战未得到改善,持续拖累商业信心。例如,市场准入和监管障碍仍然普遍存在,62%的受访企业称2022年曾由于这些障碍而错失商机,同比增加20%。部分领域稍有改善,例如,表示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得到公平对待的受访企业数量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不过,其他方面有所退步。与2022年相比,表示遭遇市场准入受限(增长5个百分点)和被迫转让技术(增长3个百分点)的受访企业数量均有增加。

政治因素持续影响商业经营。近六成(59%,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的受访企业表示,过去12个月中,中国营商环境政治化加剧;超过四分之一(26%)的受访企业面临客户需求日益政治化带来的挑战:其中包括来自不同客户互不相容的诉求,例如:决定保留或是取消在中国一些敏感地区的业务;以及根据商品销往地,决定生产不含中国制造或是不含美国制造零部件/成分的商品。此外,俄乌战争促使很多企业重新审视中国市场,认真考虑其业务是否/或将如何受到台湾海峡紧张局势升级的影响。³

由于中国市场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欧盟企业开始相应地调整投资和经营战略。如今,相比增加市场份额,企业更重视通过供应链的本地化或多样化,提升业务韧性。

过去两年中,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重新评估了自身的供应链战略,主要出于防御性考虑,如加强供应链韧性(64%将此视为主要因素);地缘政治因素(31%);以及减轻国家政策影响,如“自给自足”产业政策(24%)。

不少企业采取措施,将在华供应链与世界其他地区脱钩:12%已将部分供应链移出中国,⁵而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24%)则计划至少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中国。美国和欧盟最新出台或即将颁布的法律要求企业提高在华业务透明度。对企业来说,如果他们无法开展独立第三方审计,这些新规要求无疑会成为一个挑战。此外,西方和中国出台的越来越长的制裁名单及出口管制清单也让人担心。因此,从中期来看,供应链多样化和转移投资趋势有可能加剧。

与此同时,2022年外籍雇员的外流势头持续,而中国当时的“动态清零”政策更加剧了这一趋势。近六分之一(16%,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的受访企业表示在华业务没有外籍雇员,这一比例在中小企业中高达21%,许多企业过去三年中在派遣赴华员工方面经历了巨大困难。与此同时, “软件”设施也受到影响。不少国际学校和诊所人手短缺,客户匮乏,面临关停压力,而这些“软件”设施对于保持在华外籍社区的活力至关重要。

受访企业表示,这些因素都产生了巨大代价,包括专业知识交流减少,沟通困难,甚至投资也被推迟。企业总部与中国业务的脱节有可能进一步损害企业总部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形成一种彼此脱钩的恶性循环。这也给跨国企业的传统运营模式带来了挑战,传统运营模式注重发挥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覆盖全球的规模经济,而现在跨国企业被迫加深本地化,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形成不同体系,降低效率。⁸

不过,尽管挑战重重,但就此看空中国还为时过早。大多数(63%)受访企业表示,如果能消除市场和监管障碍,他们愿意增加在华投资。在服务贸易等领域,中欧关系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因为考虑到双方的经济规模,这些领域的潜力远未释放。⁷

此外,如果中国能进一步落实经济改革,特别是像当年为加入世贸组织实施的改革,打造对本国和外国私营企业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中国将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欧盟企业在脱碳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只要给予公平的机会,就有可能成为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

历经三年封控,中国“重新对外开放”,中国政府可借此机会,证明中国作出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承诺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深化与在华国际商界的合作将有助于中国市场的迅速恢复,提升效率、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而且能够为实现可持续、长期的经济复苏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