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未雨绸缪提升应急管理,久久为功打造韧性城市.pdf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频发的水旱、地震和地质灾害给城市应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特大暴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1-2020年的十年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我国近1.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68万亿元。
截至2020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危机与风险。如何提高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管理能力,让城市更具应对危机和抵御风险的“韧性”,成为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议题。
城市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预算、专项基金和物资储备,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等多元要素和主体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也面临着不同挑战。普华永道分析了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战略物资与应急管理 基础设施 在防御暴雨和洪涝灾害方面,中国部分城市存在着排水设施不完善、规划不合理、过度硬化、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不高等问题。在抗震方面,部分城市也暴露出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建筑、通信、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防震效果薄弱等问题。电力系统存在主网架较薄弱、变电站布点少、配电网线路设计不 合理、联络率低、故障转电能力不足、缺乏后备电力的问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中国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医院、公卫、基层等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普华永道建议通过基础设施数字化来预测内涝灾害,辅助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管理和科学调度防汛设施;建议借鉴日本防震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经验,实施提高建筑、交通等抗震标准,打造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建立避难设施;建议通过设计施工和智能电网搭建,提升电力系统防抗风灾能力;建议增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数字化基建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资金和战略物资 中国当前公共财政资金管理仍然存在预备费不足,应急管理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投入等问题,民间资本参与应急管理的实践仍不成熟。中国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单一,物资储备品种不能反映应急需求,制定物资储备计划存在盲目性。
普华永道建议采取主动性、积极性和防御性的灾前投资扶持财税政策,建议探索设立巨灾指数保险;建议进一步协调各方资源、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热情和能力;在应急物资方面,建议各地政府应从战略全局上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规模、品种、结构和布局等进行优化设计,增加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占比;建议加强家庭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科学制定家庭储备清单。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查阅下载3万+精选资料,年享1万+精选更新

(星球内含更多未发布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