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与东南亚 农食系统气候与 自然友好的协同 发展实施路径.pdf下载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2025
本报告可免费使用和转载,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需使用本报告出版,请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联系确认,并寄送一份出版物以作存留;如需引用报告内的数据或图片,请联系作者;如需用于线上展示及传播,请直接使用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网站的原始链接/资源。本研究及报告由人与自然同行基金会支持,并不代表机构立场。本报告仅代表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的机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关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绿研)登记注册于北京市民政局,是一家扎根国内、放眼全球的环境智库型社会组织。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政策研究与多方对话,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高质量地实现“碳中和”目标并推进绿色、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共促全球迈向净零排放与自然向好的未来。

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农食系统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领域,亟须向气候与自然友好型模式转型。尤其在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水稻、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农产品产区,农食系统不仅关乎小农户的生计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粮食供应链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然而,该地区正在面临极端天气频发、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重挑战。开展区域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协同治理,提升其韧性及稳定性,正在成为东南亚各国推动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东南亚农食贸易与投资领域最为密切的合作伙伴之一,与东南亚地缘相近,气候条件相似,农业合作基础深厚。而且,中国在农业技术研发、农业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双方农食系统协同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中国农食企业在区域投资布局、供应链风险管理、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正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正确识别东南亚地区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协同需求,充分发挥中国的企业及技术优势,整体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协同发展,对于区域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层面,推动双方农食系统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双方共同探索更高效的温室气体减排路径,保护珍贵的热带雨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在经济层面,推动双方农食系统协同
发展,可优化农业产业链布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区域农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社会层面,推动双方农食系统协同发展,有助于保障区域粮食供应稳定,促进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推动双方农食系统协同发展还能为全球农食系统转型提供“中国一东南亚”合作范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报告聚焦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友好协同发展”主体,地域范围涵盖中国及东南亚十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本报告重点分析的是双边及区域层面的合作实践,采用“政策分析一案例研究一路径构建”的三阶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开展研究。本报告分析的核心环节包括农业生产(如水稻种植、棕榈油榨制、热带水果种植、畜禽养殖)、绿色加工(如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可持续流通(如冷链物流、低碳供应链);支撑体系包括政策机制(如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政策协同)、技术创新(如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市场整合(如绿色农产品贸易)、生态保护(如农田生态修复)。
本报告分析与识别出东南亚区域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协同的六类问题与挑战,涉及政策协调与跨境管理、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小农群体的抗风险能力、绿色认证与消费意愿、转型资金与融资体系等方面。通过研究东南亚十国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及其国内相关政策在气候与自然协同机制、标准与实践经验,挖掘出东南亚各国在多个关键领域各自侧重的发展潜力方向,包括气候适应型作物品种研发、生态友好型水资源管理升级、绿色认证与有机农业推广、智能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普及、价值链绿色化与社区共益、跨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机市场推广与多样消费场景挖掘、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转型资金投入与投融资机制创新等。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已形成与开展的合作路径的实践与成效,本报告进一步提出未来在协同治理范式、气候与自然风险应对机制、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驱动、跨境合作、贸易标准互认与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方向与创新方案。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可持续农业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合作形式日益多元,内容更加聚焦绿色低碳与生态友好目标。在“双碳”目标、“一带一路”倡议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推动下,双方通过政策对接、技术协作与市场联动,逐步构建起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合作体系。本报告通过广泛的数据收集与案例整理,围绕“技术共享赋能、产业链绿色整合、政策与科研协同、资金与国际合作”四大核心模式,针对多个合作项目展开案例解析,具体包括:大疆农业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精准农业合作、中国一缅甸森林菌菇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东盟电商平台来赞达、新时代中国一柬埔寨“鱼米走廊”项目,以及中国一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南南和三方合作基金促进气候适应型价值链等。报告从合作模式、协同效益、启示意义等多个维度,总结了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发展、企业投资与绿色产业链协同发展、绿色农业技术转移以及国际援助和可持续发展合作等方面的典型经验。这些模式均以实现“气候适应-生态保护-经济收益”三重协同为目标,既反映了当前的合作进展,也为未来协同推进提供了实践支撑。此外,报告还从绿色低碳农业的政策分析、金融和投资对可持续农业的支持、贸易政策与科研协同等角度,分析与总结了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在农食系统合作中的主要模式与发展趋势。
本报告主要研究东南亚的农食系统的特点,以及其气候与自然协同的问题与挑战,基于中国的经验,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农食系统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农食企业和有意向推动东南亚区域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社会组织等提供参考。本报告在政策梳理与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协同、技术共享、市场整合、生态保护、能力建设、资金机制、风险防控与执行保障八个维度,提出了基于南南合作的中国和东南亚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友好协同路径,这些路径旨在构建一个既契合东南亚地区实际需求,又充分发挥中国合作潜力的实施框架,为区域农食系统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合作路径,助力其向气候与自然友好方向转型:
1.强化区域政策协同与南南合作机制的对接
依托中国一东盟农业合作论坛、澜湄合作等平
台,报告建议建立东南亚-中国农食系统政策对话
机制,分享中国在农业绿色发展、气候适应政策制定中的经验,同时吸纳东南亚国家关于热带农业生态管理的传统知识,推动政策互鉴与衔接,并推动中国标准与区域标准的互认,降低跨境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建议将东南亚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BSAP)中的农食系统目标纳入合作议程。
2.推动技术共享与本地化创新协同
由东南亚国家主导,中国参与支持,搭建“东南亚农食系统绿色技术数据库”,整合区域内的传统生态农法与中国的低碳农业技术。针对东南
亚气候特点,中国与东南亚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适应性技术研发。在东南亚国家选择典型农业区,共建“气候与自然友好型农食系统示范基地”,中国可提供技术设备支持,东南亚国家负责基地的本地化运营。
3.促进市场整合与产业链绿色协同
中国可通过电商平台支持东南亚国家建立区域性生态农产品交易平台的建立,对接东南亚绿色农产品,开设“东盟生态农产品专区”。东南亚国家可聚焦农产品初级生产与特色加工,中国企业可参与下游产业链合作,共同构建“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低碳体系。推动建立“东南亚-中国”绿色农产品公平贸易联盟,中国可协助东南亚小农户组织(如柬埔寨稻农合作社)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保障小农户在绿色转型中的经济收益。
4.深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合作
针对湄公河流域、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等跨境生态区,东南亚国家应牵头建立生态保护协调机制,中国可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实施“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协同项目。中国可分享西北干旱区、南方红壤区的土壤改良技术,协助东南亚国家修复因过度开垦导致退化的农田,推广“有机肥替代+作物轮作”的土壤修复模式。支持东南亚国家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中国可提供种质资源保护技术,并联合开展“传统品种+气候
适应”育种项目。
5.加强在地能力建设与知识共享
由东南亚国家农业院校牵头,中国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参与,建立区域农业人才培训网络。借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支持东南亚小农户组建“生态农业互助组”,中国可提供组织管理培训与小额互助资金支持。双方可合作开展“绿色农业青年创客计划”和“妇女生态种植培训项目”,中国可提供创业导师资源与电商培训,东南亚国家负责本地政策对接。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