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Introduction
在全球化深度演进的当代,供应链作为贯通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关键枢纽,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其稳定性与效率不仅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更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与全球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深度解析全球供应链的现实图景、精准把握其演进方向,已成为各国在复杂国际经济环境中锚定战略定位、抢抓发展机遇的必要前提。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全球供应链正经历着自全球化深入推进以来最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贸易壁垒高筑、地缘政治裂变、技术革命纵深推进与气候治理压力加剧等多重力量交织共振,推动全球供应链体系进入范式迭代与自适应调整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正通过韧性体系构建、数智化转型与绿色技术创新,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全球供应链发展新路径。
本蓝皮书立足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通过剖析全球供应链的演进路径,厘清地缘政治、技术创新、关税政策、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变量的交互影响,展望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揭示其在多重约束下的适应特征与变革逻辑,以期为全球供应链成员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战略参考,助力构建更具多元化与抗风险能力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回顾2024年,全球经济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缓慢复苏,贸易需求总体上升,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不同经济体的发展呈现分化态势。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欧元区及日本则显现出复苏动能不足;与此同时,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呈现结构性分化,亚洲区凭借产业链韧性及政策空间支撑,增长表现尤为突出。进入2025年,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高债务问题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仍将处于周期调整之中。2025年4月份,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为2.8%,较2024年下调0.4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速仍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
基于全球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全球供应链呈现出暂时的逆全球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地缘冲突重塑生产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对全球化分工的部分替代。同时,随着前沿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瓶颈、气候问题催生可持续发展诉求,全球供应链在多维度重构中保持动态平衡与发展,并呈现区域化、复杂化、数智化及绿色化的“四化”特征。
(一)地缘重构与近岸外包加速区域化
全球各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深刻变化是导致地缘格局深度重构的主要因素。西方国家已难单独主导全球规则制定与经济运行方向,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作用日益凸显。经济增长动力也从传统西方中心向亚太转移,全球市场由此呈现新的动力结构与板块调整。随着全球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向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在这种新的地缘政治经济背景下,各发达国家选择通过降低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程度,以确保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并加强本国的经济自主性。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开始试图通过相关政策工具组合推进所谓的生产回流、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将产能有针对性地转移至本土、邻近或政治盟友国家,以此重新设计与建立全新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图1中美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的变化,清晰展现近岸外包、关税制裁等政策组合带来的贸易阻滞,如何打破全球化分工节奏,并迫使供应链在区域内重新布局,成为全球供应链区域化的催化剂。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