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固收专题报告:欧洲专题系列 4——谁是即将兴起的新欧洲?.pdf_下载

报告摘要:
我们在《欧洲专题系列》的第三篇中讨论了欧洲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欧洲屡屡缺席了最近几轮的科技革命?本质上,这是由欧洲的财富积累模式、核心诉求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决定的,其结果则是欧洲缺少一流且富有进取心的风险资本,而科技公司也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最终错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也正因此,近年来欧洲和美国、中国等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然而这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分化,并非所有的欧洲经济体都是看不到未来的。某种程度上,欧洲传统强国与中等强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分化,正在成为后工业时代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德国、法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老牌工业强国,尽管仍保留着高端制造和一定的技术研发优势,但其发展动能正被结构性矛盾严重削弱,未来这些欧洲强国依然需要面对“与其他大国争取科技革命主导权”的难题,任重而道远。相比之下,以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为代表的欧洲中等强国则有更加灵活的选择空间,例如通过开放政策与区位优势承接了部分中国的产业转移,未来这些经济体和中国的产业协同也将成为其实现弯道超车的途径。事实上,欧洲一流强国在近些年的增长势头已经明显不如中等强国,未来这一趋势大概率仍将延续。
与中国的产业协同,将会是未来中长期、欧洲经济增长的看点所在,其中“与中国并非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家”是我们更为看好的对象。以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国家为例,这些国家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向欧洲延伸的“桥头堡”——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欧洲首座整车工厂,宁德时代与奔驰合作布局电池产能、不仅带动当地就业和技术升级,更通过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的物流网络将产品快速辐射至全欧市场。中等强国在产业承接中的效率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借此获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许可证,然而利益也是相互的,另一边,这些国家的就业和财政状况也获得了改善。
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将分析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并对后续中欧合作的模式进行探讨。中长期来看,欧洲中等强国的增长表现更值得期待。我们在《欧洲专题系列》的第三篇中讨论了欧洲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欧洲屡屡缺席了最近几轮的科技革命?本质上,这是由欧洲的财富积累模式、核心诉求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决定的,其结果则是欧洲缺少一流且富有进取心的风险资本,而科技公司也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最终错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也正因此,近年来欧洲和美国、中国等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然而这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分化,并非所有的欧洲经济体都是看不到未来的。某种程度上,欧洲传统强国与中等强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分化,正在成为后工业时代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德国、法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老牌工业强国,尽管仍保留着高端制造和一定的技术研发优势,但其发展动能正被结构性矛盾严重削弱,未来这些欧洲强国依然需要面对“与其他大国争取科技革命主导权”的难题,任重而道远。相比之下,以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为代表的欧洲中等强国则有更加灵活的选择空间,例如通过开放政策与区位优势承接了部分中国的产业转移,未来这些经济体和中国的产业协同也将成为其实现弯道超车的途径。事实上,欧洲一流强国在近些年的增长势头已经明显不如中等强国,未来这一趋势大概率仍将延续。
与中国的产业协同,将会是未来中长期、欧洲经济增长的看点所在,其中“与中国并非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家”是我们更为看好的对象。以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国家为例,这些国家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向欧洲延伸的“桥头堡”——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欧洲首座整车工厂,宁德时代与奔驰合作布局电池产能、不仅带动当地就业和技术升级,更通过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的物流网络将产品快速辐射至全欧市场。中等强国在产业承接中的效率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借此获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许可证,然而利益也是相互的,另一边,这些国家的就业和财政状况也获得了改善。
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将分析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并对后续中欧合作的模式进行探讨。中长期来看,欧洲中等强国的增长表现更值得期待。
1.中欧“中等强国协同战略”将是未来看点
近年来,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更侧重于中等强国。
何为强国?何为中等强国?我们在下表中将欧洲的40多个经济体进行了六个组别的划分,按照综合国力区分为:一流强国、一流中强国、二流中等国家、三流国家、四流国家、五流国家。其中,我们定义一流国家(即德国、法国、英国)为欧洲的“强国”,一流中强国和二流中等国家统称为“中等强国”。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