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导读;
历年规划演变显示:目标弹性多元,侧重创新、民生、安全;产业深度优化,锚定新质生产力与绿色转型;重大工程聚焦民生、生态、基建,后续关注规划建议公布。
投资要点:
0五年规划贯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其制定遵循固定周期,包括前期研究、调研与编制、建议与贯彻、形成草案、审议通过、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7个步骤。
0五年规划章节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总体目标、各领域分论和规划落实。
(1)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经济形势判断、指导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定量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创新驱动、安全保障五大领域。其中,预期性指标依靠市场主体自主实现,主要在经济发展、创新和科技教育领域;约束性指标由政府主导,主要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和安全保障领域。
(2)第二部分为各领域的目标规划,可关注新增专章内容和篇章次序,其部分体现政府的重要战略导向。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质生产力仍为重要主题。
(3)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篇,主要内容为规划落实的机制保障。
o近年来五年规划报告的特征演变:
(1)主要目标:
√经济增速目标弹性化,未来或延续区间目标。GDP增速目标从“十
五”硬约束明确值,逐步转向区间目标。从经济发展阶段、优化宏观调控方式、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层面考量,“十五五”经济增速或延续此趋势。
√目标构成多元化,更多向创新、民生福祉和安全保障倾斜。从大类
看,“十五”以来,反映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目标由“十五”占比33%降至“十四五”的20%;社会综合性目标(如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由67%提高至80%。
(2)产业政策焦点:
产业结构政策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动态调整优化,双向融合进程中服务业或为下一规划重点。主因一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租赁商服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是关键支撑;二是生活性服务业将较快发展,动力源于消费升级内生需求、规划目标倾斜及配套政策支持。
重点产业布局逐步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仍是重点培育方向。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驱动下,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将全面提速。
(3)重大工程项目:
重大工程项目向民生、生态和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形成固定资产的“硬”建设占比有所上升,区域布局向四川、西藏、新疆等西部省份倾斜。
o风险提示: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运用历史情况预测未来可能存在偏差。
五年规划作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框架,其科学制定与接续实施为研判未来规划方向提供了历史坐标。本文系统梳理五年规划的时间脉络、结构安排与特征演变,为市场投资者前瞎“十五五”规划的政策方向提供参考。
1.“五年规划”的时间脉络
“五年规划”贯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1953年我国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国家层面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制度,此后逐步从指令性计划转变为发展战略规划。“十一五”由“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开篇即明确规划的作用在于“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首次划分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创造性地对上一规划开展中期评估,奠定了此后五年规划指标框架与编制流程的基础。2025年行至“十四五”的尾声,已开启“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这将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程中承前启后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的制定遵循固定周期,包括前期研究、调研与编制、建议与贯彻、形成草案、审议通过、中期评估、总结评估7个步骤。一是,前期研究与咨询,主要关注国家发改委研究课题征集工作,如2020年10月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前战略与规划司征集的双循环、数字经济、新型研究型大学、海外人才引进等课题均在“十四五”规划中有所体现。二是,在上一五年周期的末年(逢5逢10年份)总结上一规划实施情况,并着手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开展成立起草小组、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等工作。三是,于上一五年周期末年的秋季召开五中全会审议并发布《规划建议》,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定性目标,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四是,在上一五年周期的末年12月-次年2月编制《规划纲要草案》。五是,次年3月,规划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并发布,明确定量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和配套政策。六是,在新规划公布实施的第三年(逢3逢8年份),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剖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保障规划实施及后续调整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七是,在新规划公布实施的第五年,由国家发改委总结发布规划实施成果,并形成《实施总结评估报告》。
2.“五年规划”报告的结构安排
五年规划章节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总体目标、各领域分论和规划落实,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经济形势判断、指导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是研判经济和政策方向的重要指南,分为定性目标和定量指标。经济形势、指导方针和定性目标一般在五中全会审议的建议中基本确定,后续修改幅度不大。
对于定量目标,从维度来看,通常包括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创新驱动、安全保障五大领域。从属性来看,定量指标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是给市场行为主体提供一种导向,但是主要依靠市场行为主体自主实现,政府不下指令,而是通过宏观调控进行引导,主要在经济发展、创新和科技教育领域。约束性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主要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和安全保障领域。
第二部分为各领域的目标规划,可关注新增专章内客和篇章次序,其部分
体现政府的重要战略导向。各领域分论主要包括产业、区域协调、城镇化、创新、科教人才、数字经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社会、对外开放、文化、国防安全、法治、祖国统一等主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主要矛盾变化会出现重点突出的新篇章,如“十三五”规划中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延续,在主要内容上具有较高一致性,篇章次序上也置于前列;
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期的重要任务,首
次单独成篇;“十四五”规划中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贯彻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体现,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质生产力或为重要主题。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