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行业观察及2023年下半年信用风险展望.pdf

200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5轮猪周期;本轮猪周期从2018年开始,2021年以来,猪周期进入下行通道,生猪养殖企业面临猪价下行和饲料成本上涨双重压力,陆续出现盈利能力、现金流情况恶化及债务负担加重等情况。2022—2023年上半年,猪价先降、后升、再降,但波动趋缓,主要生猪养殖企业经营情况有所改善;部分企业信用级别或展望变动,未发生实质性违约,行业内企业无新发债券,呈现融资净流出态势。

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21年6月底达到本轮猪周期峰值后高位震荡整理,生猪出栏量增加,猪肉供大于求,产能去化仍将是2023年全年行业运行主基调。目前

正处于第5个猪周期结尾与第6个猪周期起步间的磨底过渡阶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产能出清后有望迎来猪周期上行机会,叠加种猪及猪苗成本下降、养殖效率提升,生猪养殖企业有望实现亏损幅度收窄或实现盈利。本轮周期后,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行业格局将有所优化。

生猪的供需期间错配导致猪价波动,而生猪供给是猪周期形成的关键因素。2000年以来,中国共经历了5轮猪周期。本轮猪周期从2018年开始,目前处于第5个猪

周期结尾与第6个猪周期起步间的磨底过渡阶段。

在猪周期运行逻辑中,生猪的供需错配导致猪价波动。中国居民对生猪需求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因而,生猪供给是猪价波动的关键因素。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先行指标,后备母猪仔培育为能繁母猪约需4个月,能繁母猪受孕分娩约需114天,仔猪育肥至出栏约需6个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未来10~12个月生猪出栏量。当猪价处于上升周期时,养殖盈利提升,母猪存栏增加,预示着未来10~12个月的商品猪供应增幅较大;当供应规模大、需求相对不足,猪价开始下降,养殖利润减少,养殖户淘汰能繁母猪,能繁母猪存栏下降,产能去化;当能繁母猪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预示着未来10~12个月商品猪供应减幅较大,可能出现供给不足,猪价触底。因此,每轮猪周期持续时间约3~5年。200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5轮猪周期。

第1轮猪周期为2000—2006年,促成周期拐点的关键事件为3次疫情。2003年5月爆发非典疫情,中国生猪养殖场停摆、宰杀母猪、减少补栏以及交通运输困难等导致生猪产能减少。2004年禽流感疫情爆发,猪肉供不应求,猪价进入上行通道,受益于此,生猪养殖行业利润高企,养殖户补栏拉动产能增长。2005年爆发猪链球菌病,猪肉需求降低,叠加前期生猪供给大幅提升,加剧了猪价下行节奏,猪价于2006年中触底。

2006-2009年的第2轮猪周期中,关键事件为蓝猪耳疫病的爆发。2006年猪价已处于阶段性低位,行业大量去化产能,2007年蓝猪耳疫病爆发,前期产能去化叠加疫病导致生猪存栏量急速下降,供需关系反转,猪价进入上行阶段;高利润导致猪价上行持续20个月,同时生猪出栏量持续增长。此后,随着“瘦肉精”和“甲型H1N1流感”等事件相继发生,猪肉需求减少,猪价进入下行阶段。

第3轮猪周期发生于2009-2014年,属于典型的猪周期。本轮猪周期中未发生影响供给的重大外部事件,因此供需矛盾相对不尖锐,整体周期拉长,猪价与产能变动趋势较平缓。

第4轮猪周期为2014-2018年,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等,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减少。猪价在2014年5月见底以后,一路上行至2016年中旬,其中2015年上半年爆发的猪丹毒疫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