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将为健康产业提供更多的底层支持。
类比Al(Artifioial Intelligence)技术,合成生物本身并非一个独立产业,而是推动和支撑多个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也是一个“横向+纵向”的生态体系。“横向”是支撑
产业应用落地的底层技术平台, “纵向”则是“横向”应用在诸如生物医药/生物技术、生物基材料的大宗商品、食品保健品、医美/日化等行业的具体场景落地。
合成生物虽然并非一个全新的技术体系,但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引起广泛关注。“合成生物”是微生物、遗传、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传统领域技术经历了连续的创新迭代升级,各个技术环节完美整合在一个平台体系后被学界、产业、资本共同赋予的“新标签”。
近年来驱动合成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底层因素包括:
1)2020年,第三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酶定向进化等合成生物体系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叠加2015年起基因合成及基因测序成本的大幅降低, “技术驱动”掀起了中国“合成生物”的第一波产业热潮。
2)Al的日趋成熟,其与发酵工艺的深度融合将颠覆传统的发酵生产技术。Al和合成生物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设计-构建-学习测试维度,也渗透到了工厂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模块化和高通量等环节。
3)合成生物企业的全球IPO浪潮,引发中国资本市场的涌入和持续关注。凯赛、华恒、Ginkgo、巨子生物等国内外企业的IPO让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和企业看到了合成生物这个新的概念。2022年,中国的合成生物学上市公司平均PE及PS倍数均高于深度布局合成生物的创新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类型的上市公司均值,二级市场对合成生物学的估值预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我们认为,健康产业为合成生物技术学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场景,是合成生物学最大的应用产业之一,也为合成生物学“横纵结合”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样板。2022年,国内合成生物学融资事件中,医疗健康产业相关应用的融资事件占比超过59%。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可以赋能创新药及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它可以通过生物智造工厂实现大规模降本增效,为创新药及创新器械企业面临的集采困局提供解决方案;它催生了生物技术新赛道,推动了如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新兴疫苗技术路线的发展;基因测序、合成、编辑以及酶工程的发展在IVD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预计,2023年合成生物学在中国将迎来商业驱动的第二波浪潮。中国的合成生物
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创新企业正在临近形成商业闭环的关键点。过往三到四年资本市场对这个领域的重金投入将推动合成生物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落地以及规模收入和利润的产生。“生物造万物”的合成生物技术在“万物生长”的大环境下,未来五年里将从“产品替代”、“工艺改进”和“原材料变革”等不同维度助推健康产业的技术创新。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健康产业巨头开始通过孵化、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相关布局,构造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并以此寻求新的资本市场故事和收入增长点。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