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西藏,这片耸立于地球之巅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文化记忆,也澎湃着新时代的奋进浪潮。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作为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巩固了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西藏工作,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系统谋划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西藏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4年年末,西藏全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70万,其中223万(约占60.3%)扎根乡村。全区5600多个村(居)如繁星般镶嵌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山河间。一甲子光阴荏苒,从“人背畜驮”到“天路纵横”、从“酥油灯影”到“万家灯火”、从“温饱难求”到“全面小康”,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个乡村的变迁,正是西藏发展的缩影:玉麦乡,从20世纪90年代仅有桑杰曲巴一家三口的“三人乡”,到如今60多户200多人共建小康家园的“边境明珠”,蜕变震撼人心;普玛江塘乡,世界海拔最高的行政乡,2024年全乡人均收入较十年前增长十余倍,演绎着民生领域的惊人跨越;克松社区(村),作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1959年率先焚烧农奴契约的烈火照亮了自由之路,今日这里已是红色旅游胜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革命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西藏正以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恢宏笔力,在世界屋脊绘就“村美、文兴、业强、人富”的时代长卷,让高原村落焕发新生。
西藏的乡村发展,绝非简单的经济命题,而是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安全的战略工程。其实践功能主要在于:
践行人权发展理念。西藏乡村的变革,本质是人的解放与权利的实现。从“命价如草”到“当家作主”,从“目不识丁”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86%”,从“缺医少药”到“大病不出藏”,农牧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文化权得到全方位保障。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点赞西藏“以发展促人权”的实践,称其为“全球减贫奇迹”。
激活文化传承基因。西藏80%的非遗项目扎根乡村,90%的非遗传承人为农牧民。错高村的藏式建筑、吞达村的藏香水磨、扎西曲登的藏戏等,充分彰显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玉麦、下察隅等边境乡村,既是守护国土安全的见证,又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生动实践者。通过兴边富民行动,西藏已建成624个边境小康村,边民生活富足、边境产业发展,守土固边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本报告以西藏标志性乡村为观察切口,深入解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基层的实践路径,为那些希望守护和发展自身文化特色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鲜活经验。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